澳洲一場大火從2019年燒到了2020年,數月的幹旱和火災不光讓上千居民流離失所,更導致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喪失。
不久前,《生物保護》期刊刊登了一則對澳大利亞鴨嘴獸生存現狀的調查,結果十分不樂觀。
野生鴨嘴獸是一種原生于澳大利亞,且只活動在澳大利亞東部的珍稀動物,自從歐洲人移居澳大利亞以來,它們被捕獵作爲皮毛出售,棲息地被人類占據,數量已經減半。
然而,最近的研究報告中顯示,由于近年來澳大利亞的土地破壞和持續幹旱,再加上極端天氣的增多,這種神奇的小動物的數量,即將在50年內再次減少47%至66%。
新南威爾士大學生態系統科學中心的研究員認爲,這樣的氣候下,澳大利亞野生鴨嘴獸棲息地整面臨局部滅絕,越來越多的原棲息地將不適合它們繁衍後代。
而目前澳大利亞人卻仍認爲鴨嘴獸只是一個不用太過擔心的“近危”動物,這種心大的想法在研究者看來非常危險。
想當年,鴨嘴獸可是一被發現,就引起軒然大波的神奇動物,渾身上下都帶著“神奇”二字。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它們吧~
顧名思義,鴨嘴獸最大的特點就是長了一張鴨子一樣的扁嘴,但身體卻像水獺一樣,有防水的毛發和扁平的大尾巴。
不光如此,它們的jio也很像鴨子,四肢都長了可以收縮的蹼。
在陸地上會收回蹼
1798年,當時的新南威爾士總督發現了鴨嘴獸,他畫了素描圖,還將一具標本送到了英國進行研究。
這一送過去就讓西方學者炸鍋了,歐洲人從來沒見過長得這麽奇怪的玩意,完全不符合人們對任何一個物種進化的認知,用今天的話講——看著就跟ps的似的。
是真的,當年的科學家曾經非常正經地認爲鴨嘴獸的標本是用水獺和鴨子的標本拼出來的。而且他們還在鴨嘴獸的標本上找了很久膠水和針線縫合的痕迹,希望證明一切都是惡作劇。
這個才是縫上去的
不過後來,博物學家真的到了澳大利亞探訪,一睹活蹦亂跳的鴨嘴獸真容之後,終于三觀盡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而鴨嘴獸也就正式被記載爲新物種,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雖然中文名叫鴨嘴獸,但其實它們的英文俗名“platypus”和鴨嘴沒啥關系。它是古希臘文“扁足”和“腳”兩個詞的結合體,硬要直接翻譯的話,叫做“鴨腳獸”反而更准確。
但是鴨嘴獸的喙是一種類似于橡膠的質感,又軟又堅韌。這是爲了方便它們在水下覓食的完美裝備。
鴨嘴獸爲半水生動物,多棲息于河川,它們正在水裏尋找食物,在岸邊挖洞做窩。雖然鴨嘴獸在陸地上行走的樣子看起來是個100%鐵憨憨,但一到水裏,它們就變成了遊泳健將。
可能是因爲它們有特殊的遊泳姿勢:一般的水生哺乳動物都會用後肢劃水,但是鴨嘴獸遊泳時,兩只後腿就是個擺設。
只有前腿在奮力劃水,後面的jio和尾巴都只起到掌握方向的作用而已。
不過客觀原因限制了它們的飲食範圍——它們沒有牙齒
鴨嘴獸只在幼年時有乳牙,但很快會脫落。因此無法咀嚼硬的食物。更神奇的是,這家夥還沒有胃,當然也不分泌胃酸!
俗話說牙好胃口就好,但是沒牙也沒胃的鴨嘴獸吃的是一點都不少。爲了保持熱量,鴨嘴獸需要每天吃掉自己體重20%的食物,一只成年鴨嘴獸大概是2.5公斤,那麽每天它要吃夠1斤的蟲子或者蝦。
至于鴨嘴獸獸生的兩件大事就是吃和睡。其中每天花在捕食上的時間就有12個小時,剩下12個小時用來睡大覺。
眼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
這個神奇的感應系統位于鴨嘴獸的大嘴表面,每當它們潛入水中尋找獵物時,鴨嘴獸會閉上眼睛,關閉嗅覺,僅僅利用電磁感應,他的大嘴就能像指南針一樣的探測出食物的方向,然後一口把獵物逮個正著。
鴨嘴獸住在水邊的洞穴裏,由于生性怕生怕光,天敵又一大堆。鴨嘴獸往往選擇在盤根錯節的樹根附近築巢,形成天然的掩護。
雄性鴨嘴獸的後肢的尖刺可以分泌毒液,這種毒素可以致死小型動物。人碰到的話,雖然不會死,但是會巨疼無比,以至于失去行動能力。
剛出生的鴨嘴獸崽崽完全是個小瞎子,而且一根毛也沒有。所以完全依賴母親的奶水和體溫生活。
有意思的是,鴨嘴獸雖然和大部分哺乳動物一樣有乳腺,但是沒有乳頭。鴨嘴獸的母乳從毛孔裏流出來,小鴨嘴獸會直接舔舐母親的腹部進食。
不論怎樣,鴨嘴獸經過了漫長的繁衍,變成了今天這個大自然中獨特,神奇的物種。它是人類研究生物學的重要對象,也是生物多樣性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而不是等到快滅絕時,才成爲一張張被人紀念的相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