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工程,從20年前就開始動工了,直至今日,成爲了基礎教育的領先者。這個曆程做了很多的創新,其中這5件事更是關鍵。
1.教更少,把時間用來引導孩子主動學、用出知識
攤開新加坡近20年來的教育政策,從1997年開始的“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定調發展能力導向的教育,教育部和學校系統從那時開始減少課程內容。
2010年,新加坡再推出“21世紀技能”教育方針。除了延續原有培養批判性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注重問題解決及與人溝通、合作的社交技能等。“因爲光是學習知識,已不足以應付充滿變動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應用知識、甚至是創造知識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課程司副總司長孫桭炜說。
2.教師檢視自己成爲習慣,評鑒比企業談績效更細致
談近年來國際教育評比的好成績,孫桭炜說:“像PISA、TIMSS這樣全盤式的教育評鑒,讓我們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是否走在對的方向上?我們的學生是否具備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比起“第幾名”,新加坡把眼光聚焦在:要怎麽做得更好?
新加坡課綱三年一小評、六年一總評,不斷維持教育競爭力;校長、老師也定期做評鑒,目的不是在“揪錯”,而是進步與調整的契機。
3.政府給課綱、教案,老師關鍵任務是讓學習變好玩
新加坡在推廣教育新方針的同時,教育部也提供老師們清楚的教學課綱和教案,讓老師備課方向更明確。
跨領域做課程創新的數學老師Siti Shofurah說:“在課程上做創新並不難,因爲老師們手上都握有教育部給的教學地圖,老師只要把心思放在‘怎麽教更好玩’上就好。”老師不需從頭開始創課,只要加入一點點改變元素,找到學科跟生活的連結,就能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
4.師培不只講教學法,而是培養老師成爲“終身學習者”
新加坡師培目標明確:給老師站到浪頭上“沖浪”的技能。
光洋中學(Guangyang Secondary School),5個生物科的老師爲了帶學生們做“應用學習計劃”下的太陽能車,原本對程序設計一竅不通的5人,一切從零開始學起。“但因爲我們走過從不會到會的曆程,教學生時更知道他們哪裏會卡關跟怎麽協助他們克服問題。”生物老師陳德發坦言。新加坡的老師,本身就是最用功的“學習者”。
5.教學現場,比起“學知識”,更注重“如何學”
新加坡不僅培訓老師成爲“終身學習者”,老師們也在教育現場強調“應用式”和“主動式”學習。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理工中學的物理老師林佳慧(Lim Jia Huei)說:“科學,不是拿來背誦或考試,而是培養孩子成爲解決問題、甚至問對問題的人。”她的物理課裏沒有課本,教材是生活隨處可見的音響、洗衣機的水管等,她說:“老師主要在做的就是,不斷的問他們‘爲什麽’,引導他們做更深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