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獨立之時就能夠正確地分析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結合自身基本國情,決定了自己的外交基本目標和任務,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在世界衆多小國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外交之路,在國際上發揮著與其人口、國土面積、國民生産總值不相符的外交影響力。
(新加坡國旗)
世界外交舞台弱肉強食,小國往往因爲有限而脆弱的國力在國際上備受欺淩,但是東南亞小國新加坡卻是一個例外,在世界衆多小國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外交之路,在國際上發揮著與其人口、國土面積、國民生産總值不相符的外交影響力。
這一巨大的外交成績主要歸功于新加坡實行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
(新加坡地標建築)
一、大國平衡外交戰略
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以全票通過的方式把新加坡踢出了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共和國由此誕生。
建國伊始,李光耀便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新生國家經濟落後,小國寡民,甚至連淡水都無法保障。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艱難地說道:
“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如何生存呢?”
已經無路可退的新加坡意識到,唯有借助外力才能求生存,謀發展。
(新加坡地域圖)
獨立時的新加坡人口只有400余萬,面積640平方公裏,但位于東南亞交通要道,扼守著馬六甲海峽,曆來是大國必爭之地。它又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國民精通英語。
從區域尤其是地緣政治來看,東南亞是大國利益交彙的地方,域外大國不斷角力。面對著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加坡急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保持穩定的周邊環境。
李光耀認爲要確保國家的安全和發展經濟,就不能卷入大國的爭鬥之中,他希望新加坡成爲亞洲的“瑞士”,而不是其他大國的保護國。
因此,李光耀把域外大國作爲了基本的外交依靠,謀求“借力打力”。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美國是維持亞太地區各方勢力均衡的力量所在,新加坡始終對美國“高看”。日本和西歐國家在東南亞有著傳統的利益,新加坡把它們作爲基本的依靠力量。
新加坡也會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外交政策,大國平衡並不是與各國保持等距離的外交關系,而是確保大國在新加坡乃至東南亞的利益的整體平衡,以免本土成爲大國火拼的主戰場。
同時,大國平衡外交戰略也是相對的平衡,隨著地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新加坡國徽)
二、美蘇爭霸時期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
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兩大陣營在東南亞展開激烈的爭奪,地區局勢動蕩不安。
這一時期,新加坡主要依賴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支撐,雖然希望美軍留駐東南亞,但卻不希望美軍力量過大,李光耀認爲美軍東南亞的影響必須是經濟上的影響而不應該是軍事的影響。
其實就是希望美國能爲新加坡兩肋插刀,而新加坡不用當美國的“兒皇帝”。
爲了爭取西方國家在經濟上的支持,在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開始實行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吸引西方國家到新加坡投資,幫助新加坡實現工業化。
(20世紀70年代的新加坡)
新加坡歡迎日本重返東南亞,企圖借助日本的資本輸出,複蘇經濟,但是由于日本在二戰問題上的不道歉態度,李光耀始終警惕著日本重整軍事力量,重新向東南亞擴張。
李光耀認爲中國是國際舞台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世界性大國,主張東南亞各國努力和中國大陸建立良好的聯系,新加坡堅持抵制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以免美蘇爭霸“走火”殃及自身。
(20世紀70年代的新加坡)
1968年,新蘇全面建交,雙方高層互動頻繁,但是隨著蘇聯不斷向東南亞擴展,自70年代以後雙方高層接觸日漸減少。
(扼守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唯一能與域外大國討價還價的“資本”)
冷戰時期,新加坡通過大國平衡外交戰略的實施,與世界各主要大國建立了多邊聯系,獲得了各大國的支持,不但擺脫了獨立時的生存困境,而且也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新加坡在短短的二十余年裏就發展成爲了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讓世界爲之矚目。
(高樓林立的現代新加坡)
三、一超多強時期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
冷戰結束,新加坡面臨的安全形勢大爲緩解。
蘇聯解體,美國成爲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李光耀認爲,只有中、美、日、西歐在東南亞的力量保持平衡才有利于地區的穩定。
爲了更加充分地“借助外力”,新加坡支持美軍繼續留駐東南亞,認爲只有跟美國的合作才能有效維持區域勢力的均衡、和諧。
2000年,新加坡首次參加了美軍與泰國聯合舉行的“金色眼鏡蛇”軍事演習,“9·11事件”後,新加坡大力支持美軍的反恐活動,支持美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極力“抱住”美國的大腿。
(李光耀和奧巴馬)
李光耀主張通過經濟貿易的方式將中國納入國際“大家庭”,認爲中國不是世界的威脅,把中國定位爲其經濟發展的“第四個引擎”,支持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在東盟國家中率先承認中國爲市場經濟國家。
新加坡在對外聯系中更加注重與域外大國的經貿聯系,目前,新加坡已和域外的主要貿易夥伴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
由于自身的地域限制,新加坡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很大程度上要根據東南亞區域形勢的變化而進行,新加坡希望借助東盟的力量來實現其外交目標和任務,與東盟國家在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面的聯系日漸密切。
(東南亞國協盟徽)
四、國貴有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國亦如此。
我認爲,新加坡在獨立之時就能夠正確地分析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結合自身基本國情,決定了自己的外交基本目標和任務,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這就是它的成功之處。
(新加坡實施大國平衡外交戰略的“帶頭大哥”——李光耀)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李光耀清醒地認識到,要把大國勢力擠出東南亞是不可能的,新加坡唯有順勢而爲才是正道。
大國的存在,對于新加坡而言並非壞事,新加坡必須要借助域外大國的幫助,尤其是要處理好與東南亞和平局勢密切相關的幾個大國的關系,才能實現外交利益的最大化。
新加坡自然資源極度匮乏,又處于兩大強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的包圍之中,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感,而大國勢力的存在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來自鄰國的威脅。
爲此,新加坡積極爭取大國在新加坡和東南亞事務中的介入,與之保持友好關系,從而得到了域外大國在政治上、外交上的多邊支持和經貿上的援助,但卻從不與之結盟,以保獨立。
同時,新加坡時刻警惕域外大國對新加坡主權的掌控,防止任何大國勢力的過于強大,確保大國勢力在新加坡和東南亞的勢力平衡,這就也是其成功的外交戰略精髓所在。
(與東南亞鄰國相比,新加坡的確也是挺“小”的)
新加坡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使其在無形中獲得了“靠山石”,維護了國家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並逐漸爲東盟國家所接受,從而提高了在東盟的地位和國家影響力。
同時,新加坡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也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時刻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這也啓示我們,無論做什麽都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敢于創新,更要懂得借助外力,學會規避風險,明白“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真正含義,只有這樣才能“天下大勢皆爲我所用”。
李光耀,人們對其褒貶不一,在今日頭條APP上搜索“李光耀”(長按點搜索也可)看看他的履曆人生,得出你心中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