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所說的英國其實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事實上這個國家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部分共同組成的。英國的國土面積約爲24.41萬平方公裏:其主體部分是位于大不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所以我們一般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爲英國。英格蘭北部是蘇格蘭,英格蘭西南部是威爾士,北愛爾蘭則位于愛爾蘭島東北部。英國各組成部分均存在相對的半獨立性現象:世界杯上並沒一支統一的英國隊,組成聯合王國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都有各自的球隊。
相比之下同樣作爲英國組成部分之一的威爾士卻似乎顯得平靜得多。爲什麽當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吸引世界的目光時威爾士卻相對平靜呢?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威爾士的曆史。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島並逐漸分布到整個島嶼上。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四萬大軍入侵不列顛,最終羅馬人用三年時間征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士,而在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並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此後以哈德良長城爲界形成了不列顛島的南北兩種不同文明。公元407年羅馬帝國已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內外交困中的羅馬帝國不得不撤出不列顛的駐軍,于是凱爾特人開始南下進入今天的英格蘭地區。然而這些南下的凱爾特人並未能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因爲沒多久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後來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逐漸融合形成英格蘭人,而他們所統治的地區從此也就被稱爲英格蘭(意爲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在英格蘭人的壓迫下凱爾特人被迫返回北方——也就是今天的蘇格蘭地區,而這些凱爾特人也就成爲了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那麽威爾士又是如何誕生的呢?“威爾士”之名出自古盎格魯薩克遜語中的“瓦勒斯”(意爲外國人)。事實上威爾士人的祖先和蘇格蘭人一樣是凱爾特人,當蘇格蘭人的祖先被英格蘭人壓迫退回北方後實際上還有一部分凱爾特人逃到了今天不列顛島西南部地區。
桀骜不馴的蘇格蘭人長期以來一直與英格蘭或多或少有些對立情結,然而相比之下威爾士被英格蘭征服較早、同化較深,因此離心傾向相對較弱。早在11世紀初的諾曼底王朝時期威廉一世就將威爾士變爲英格蘭的附庸地。到了1216年威爾士又進一步從王國降爲英格蘭的公國。128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發兵徹底征服整個威爾士並于同年頒行《威爾士法》,此後英格蘭不斷增強對威爾士的統治。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曆代王儲均有一個“威爾士親王”的頭銜。此後威爾士有過幾次鬧獨立的起義,但都被鎮壓下去。從1284年至今這700多年的曆史裏威爾士基本上是始終處于英格蘭較爲穩固的統治之下。如今威爾士人作爲英國的少數族群得以保留自己的民族語言,同時威爾士也擁有自己的議會。威爾士相比蘇格蘭、北愛爾蘭在地緣上也更加親近英格蘭:威爾士與英格蘭利益分配沖突較小,反而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況且威爾士自身實力也相對有限:威爾士國土面積20779 平方公裏,相當于蘇格蘭的27%左右;威爾士人口309萬左右,相當于蘇格蘭的57%左右。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面積只有14139平方公裏、人口只有1685000的北愛爾蘭更小,但北愛爾蘭在地緣上與英格蘭疏離且距離愛爾蘭較近,因此比較容易得到來自愛爾蘭方面的支持,相比之下威爾士如果要獨立則難以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
2016年後蘇格蘭、北愛爾蘭的獨立運動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因素——英國脫歐。多數蘇格蘭公民主張留在歐盟,這就使得蘇格蘭獨立運動與英國脫歐攪在了一起。在蘇格蘭獨立運動看來:由于在2016年英國脫歐的獨立公投中多數蘇格蘭人選擇了留在歐盟,這與英國其他地方的選擇是不同的。如果英國硬要脫歐,那就是違背了蘇格蘭人民的意願,“強行”將本就不願意脫歐的蘇格蘭帶出歐盟。事實上脫歐對包括英格蘭和蘇格蘭在內的整個英國都是一把雙刃劍:英格蘭人認爲脫歐的好處大于壞處,所以選擇脫歐並原爲此放棄以前因加入歐盟而享有的一些利益,然而蘇格蘭人卻並不願意放棄這些利益。北愛爾蘭也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北愛爾蘭和愛爾蘭本就是同宗同源,而英國爲緩和北愛爾蘭地區的獨立意識就試圖刻意弱化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英國在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的邊境是開放的,並沒建設鋼筋水凝土式的硬邊界。這種刻意弱化兩國之間民族矛盾的做法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但英國脫歐後有個問題就逐漸顯現出來: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與其他歐盟經濟體交易都要經過嚴格的出入境檢查。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而北愛爾蘭目前是英國領土,因此從愛爾蘭進入北愛爾蘭的商品必須經過出入境檢查。如果不在兩國之間設立硬邊界又怎麽對來自北愛爾蘭的商品進行出入境檢查呢?而設立硬邊境勢必會遭到北愛爾蘭人的反對,這會激化北愛爾蘭人的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