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大勢,蘋果從來弄潮兒?
其實,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蘋果的産品,或者聽喬布斯開新聞發布會時,都會覺得特別新鮮,當幫主演示第一代iPhone時,觀衆都有點懵逼,相信世界上也沒有幾個人能預測iPhone的前景,記者們只是認爲:iPhone僅次于諾基亞,能和黑莓相提並論,但喬布斯早在1995年的時候,就預言:每一位消費者都需要一部“可以裝到口袋裏”的電腦,同時,大幅度跳出“功能機”的思維框架來構建iPhone生態圈:
首先,喬布斯堅信消費者願意爲更好的産品,支付更高的價錢,于是,重新構造智能終端的價格體系,他沒有計劃同諾基亞、黑莓拼價格,而是直接跑到更高的層次,如此價格體系可以說是蘋果商業模式的根本,如數據顯示:iPhone一直向蘋果輸送著最主要的利潤,同時,新的價格體系也創造出龐大的産業鏈,並更新供應商的認知。在功能機時代,終端組裝、零部件生産、測試等工序利潤非常低,基本上處于虧損邊緣,但iPhone代工卻因産品單一、銷量大、産業鏈效率大幅提升而獲得非常不錯的利潤;其次,在喬布斯專注品質時,庫克則著手産業鏈的建設,他們在最早期參與産業鏈建設時,就非常注重學習和長遠規劃,向代工商提供價值不菲的生産設備,以確保産品品質,同時,也借此機會殺入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等領域,同iPhone形成反哺之勢,他們甚至種了一片森林,作爲iPhone包裝材料基地,涉獵如此廣泛領域,不僅沒有分散其焦點,反倒是讓iPhone更加有底氣,也成爲蘋果生態圈的“利潤發言人”。
最後,庫克長期打造雙供商模式,令代工價格“無底線”降低,更長遠的打算則是,一旦産能過剩,供應商會絞盡腦汁地開發新業務,蘋果則趁機免費享受,比如當iPhone需求降低時,供應商因生存需要,會主動把閑置的廠房、設備、技術人才轉型到iWatch/智能音箱甚至汽車等任何有可能的業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替蘋果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