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房地産泡沫,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房産泡沫。
日本的房産泡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由美國造成的,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國國內經濟出現了滯脹,出現了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並存的獨特經濟現象。而當時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經濟表現過熱,所以日本也希望日元升值,這樣有利于日本企業到其他國家進行投資,緩解國內經濟過熱的勢頭。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國跟日本一拍即合。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彙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彙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隨後包括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在內主動抛售美元,直接帶動了市場美元抛售潮,結果美元迅速貶值。
而對應的簽訂完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250上下波動,但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日元兌美元迅速升值到200:1日元左右,到了1988年,日元對美元的升值幅度累計超過86%。
也正因爲日元升值比較大,導致大量的國際熱錢進入日本,但是這些錢進入日本之後並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當中,而是進入到樓市股市裏面,從而直接推動了日本土地價格與房價的上漲。
而日本國內的一些資金在看到房價不斷上漲有利可圖之後,也有大量的資金參與到樓市當中。這時候日本央行又開始出了一個昏招,就是連續降息,1986年1月30日日本央行將基准利率從5%調到4.5%,3月10又下調到4%,4月21日調到3.5%,11月1日又調到3%;1987年2月23日再調低到2.5%,這個利率已經達到了日本曆史最低水平,也是當時世界上的最低水平。
也正因爲日本國內信貸政策比較寬松,信貸利率比較低,所以融資成本比較低,大家可以從銀行大量借錢去炒房,結果在各路資金的推動之下,日本房價以及土地價格一路飙升。
從簽訂廣場協議的1985年開始,日本一些主要城市包括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的土地價格每年以兩位數上升,其中1987年住宅用地價格竟上升了30.7%,商業用地則跳升了46.8%。到了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價指數比1985年上漲了約90%。在最高峰的1990年,東京的土地價格大約是1983年的2.5倍。
而跟土地價格一起上漲的還有房價。比如1985年,東京新宿區的房價只有50萬日元左右,按當時日元對美元彙率計算大概2000美元,但是到了1990年,東京的房價已經飙到200萬日元,按當時日元兌美元的彙率計算大概是1.33萬美元,相當于5年時間,東京的房價上漲了6倍以上。
然而房價的過快上漲造成了很大的泡沫,同時也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到了80年代初末的時候,有些日本經濟學家已經開始看出了房産泡沫潛在的風險,因此建議日本政府采取相關的措施來遏制房價上漲。
這時候日本又推出了一個極端的政策,那就是收緊信貸政策,1989年5月31日日本央行把維持了兩年零3個月的2.5%超低利率提高到3.25%,接著在10月11日及12月25日兩次各加息0.5%,基准利率達到了4.25%;1990年3月20日再加息1%,達到5.25%,1990年8月30日最終升到6%,在短短的一年零三月裏加息3.5個百分點。
在日本信貸迅速收緊之後,市場流動性變得非常緊張,結果直接導致股市破裂,股市泡沫刺破之後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虧損,結果這些公司爲了償還債務以維持生存只能大量抛售房子,短期內大量房源入市直接導致房價迅速下跌。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又恰逢美聯儲加息,很多熱錢都跑到美國,而這時候日本又來了一個更猛的調控政策,那就是收取房産稅,也就是擁有多套房的人必須繳納房産稅,結果在整體房價下降趨勢的影響下,導致很多人把手中持有的房子抛售掉,結果房價進一步下跌,房地産泡沫被擠破。
從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房産調控政策來看,當時日本政府對房産泡沫絕對不手軟,而是采用了快狠准的措施,快刀斬亂麻,雖然這麽做短期之內讓很多人破産甚至有不少人跳樓,但這麽做至少可以防止日本經濟走向更極端的局面。
因爲如果允許房産泡沫持續擴大,一旦某一天房産泡沫超過了整個社會能夠承受的範圍,那對日本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金融體系的打擊將是非常致命的。到時候影響的不僅僅是房地産本身,有可能日本辛辛苦苦累積起來的一些制造業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所以長痛不如短痛,日本政府快刀斬亂麻,采用了非常果斷的措施,控制了房地産泡沫的進一步擴大。雖然日本房産泡沫之後,日本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日本的科技行業就迎來了迅猛的發展,雖然過去幾十年,日本GDP已經長期徘徊在5萬億美元左右,但日本的海外資産卻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房價下跌了,企業的成本下降了,大家也不再浮躁了,所以有更多的財力和精力投入到生産制造業當中,最後日本在一些高端制造業方面得到了迅速增長,很多技術都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這進一步增強了日本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