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情緒跌宕的夜晚,我們沒能等到一個奇迹。
今天淩晨,武漢市中心醫院通過官微宣布:“我院眼科醫生李文亮,經全力搶救無效,于 2020 年 2 月 7 日淩晨 2 點 58 分去世”。
此時,距離李文亮醫生被推進搶救室近過了 8 個小時,這位新冠病毒疫情最早的警示者,最終倒在了和死神的競賽中,年僅 34 歲。
2 月 1 日,李文亮醫生被確診,在公布自己檢測結果的微博中,他加了一個狗頭表情包。
也是當天,他接受南都采訪時,談到自己病情時說“對病情,我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還要在床上躺半個月,才能讓肺大部分恢複。”
樂觀的態度讓大家以爲他的病情並不危重,然而短短 6 天,誰都沒有想到病情的惡化來得如此迅猛。
昨晚(2 月 6 日),李文亮醫生病情突然轉危,于晚 7 點左右進入搶救室。
根據經濟觀察網報道,當天在與友人通話時,李文亮醫生便自述胸悶,喘不過氣,血氧飽和度只有 85%(正常範圍爲95%-98%,低于90%便會有明顯缺氧症狀)。
晚上 9 點半,第一波李醫生去世消息傳來。
但緊接著,消息被否認。經李醫生身邊朋友確認,李文亮醫生確已停止心跳,但仍在開始使用 ECMO 搶救。
11 點,包括新京報、南都等在內的大批媒體,再次發出李文亮醫生去世的消息。
此後,各方信息湧入。
- 23 : 56,中國新聞周刊確認搶救仍在進行;
- 23 : 58,病曆截圖還有用藥記錄;
- 12 : 38,李文亮醫生工作的武漢中心醫院,通過官微表示“李文亮目前病危,正在全力搶救中。”
- 約12 : 50,認證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專家的張純,發出了“R.I.P”,但隨後又刪除了這條信息。
- 01 : 10,《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稱“得到准確消息,仍在搶救”。
所有人都在“在線等一個奇迹”,所有人都在期待“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但這條跌宕起伏的線條,最終還是歸于沉寂,定格在 2 月 7 日淩晨 2 點 58 分。
這一刻的我們,被裹挾在一種強烈的無力感中,任何語言都變得蒼白。
梳理各方媒體的時間線,我們可以確認,李文亮醫生于 9 點半左右心跳停止,隨後開始接受 ECMO 搶救。
關于沸沸揚揚對搶救措施的質疑,我們不是醫學專家,不能從截圖和時間線中判定背後的真相。
但作爲搶救過程的焦點,我們覺得有這裏必要說一下 ECMO 這項技術,也許有助于大家更獨立地做出判斷。
ECMO,學名叫做體外膜肺氧合,也被稱爲“葉克膜”或者“人工肺”。
通俗來說,這是一種輔助呼吸和循環的急救裝置,可以讓心肺暫時“休息”,短暫代替人體自身的心肺功能,但作用僅限于維持生命體征,爲手術或搶救爭取時間,並不能對疾病起到治療作用。
ECMO 的原理並不複雜。使用 ECMO 不用開胸,而是從大腿根部的插管,把靜脈血引出體外,讓血液在及其中與氧氣結合後,再泵會到動脈中,這樣一來,血液就可以繞過心肺完成循環。
理論上,它的維持時間能達到數天甚至數周,而在實踐中,ECMO 也屢創奇迹。
此前,有男童心髒停跳 4 天後被救活的案例;也有靠 ECMO 堅持 46 天等來肺源的紀錄。1 月 22 日,一例新冠肺炎也通過 ECMO 成功救治。
但它也絕非完美的方案。ECMO 往往也伴隨著不可逆的心肺功能損傷,使用時間越長的患者,愈後的情況也就越差,而且它有相當高概率會引發氣胸、血栓等並發症,威脅生命。
因此,一般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很少有醫生會選擇這種冒險的手段。
可以說,ECMO 已經是一項成熟的技術,但也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且對醫生技術、患者身體情況都有很要求。
我國從 90 年代末推廣 ECMO,每年開展上千例,根據武漢市中心醫院的官網介紹,這家醫院的確具備該項技術。
但這一次,奇迹沒能再次上演,ECMO 沒能幫我們搶回李文亮醫生。
關于李文亮醫生,也關于這次還在蔓延的疫情,我們有悲憤,有痛心,以及還有一連串不甘心的假設。
2 月 1 號,躺在病床上的李文亮接受《財新》采訪時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疫情總會有結束的那一天。當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希望我們別忘了這一晚經曆的種種。
李文亮醫生于2012年發布的微博
昨夜今晨,真的很漫長。
我看著各種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祈禱。了解著什麽是ECMO,刷新各種官方新聞。
我和萬千網友們一起在關心著那個我們素未謀面,卻似乎又情同手足的兄弟
好醫生、好公民、或者一個有著我們普通人普通一面的好人。
他愛吃火鍋,關注數碼博主,自嘲“貧困家庭”,圍觀羅永浩的提問,還時不時轉抽獎微博。
我會記得,2020年的2月7號,北京依然被白雪覆蓋,而太陽已經照常升起,世上少了一個醫生叫李文亮。
我們紀念他,我們記住他,我們向他學習!致敬!我們也要像他一樣保持說真話的勇氣。
我想在天堂,他還會是那個樂觀開朗真誠有擔當有自己小樂趣的“普通人”。
我們,也要做這樣的普通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