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人們最怕的不是地震飓風和戰爭,而是烈性傳染病–埃博拉病毒,這是種能導致靈長類動物(含人類)産生最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熱,具體症狀有早期的腹瀉嘔吐、體內外出血,至後期的心梗、休克以及多器官衰竭等等,初期死亡率高達90%。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至今仍未有准確結論,目前已知攜帶病毒的有猴子、猩猩和野豬等野生動物,因1976年在剛果(金)北部埃博拉河沿岸出現而得名,三年中兩次大規模爆發致死無數人後短暫消失,直至2013年共爆發24次疫情。
然而,2014年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比曆史上所有埃博拉疫情程度加起來還要嚴重,重災區是450萬人口的利比裏亞,首都蒙羅維亞在短短兩個月後宣布“病毒已失控蔓延”,每天都有人蓋著白布被擡走,埃博拉“超級病毒”的稱謂自此被證實。
蒙羅維亞是非洲離南美最近的港口貿易城市,前身是美國遣返黑人的移民區,由于氣候溫和且雨量豐富,再加上500多公裏長的海岸線和年吞吐千萬噸級的自由港,上個世紀就被譽爲是“西非最有潛力的城市”。遺憾的是,這些美好都終結于一場疫情。
在傳播渠道方面,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級是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最高級別,比艾滋病和SARS還高一級,可通過飛沫、皮膚、黏膜以及母嬰遺傳等多渠道傳播,潛伏期最長可達21天。目前雖證實埃博拉病毒不會通過空氣傳播,但對于百多萬人口只有50名醫生的蒙羅維亞來說,這些就足以構成災難性結局。
從幾十名感染者蔓延到數萬,往日熱鬧非凡的蒙羅維亞仿佛籠罩了一片久久不散的烏雲,三個月內西非因埃博拉病毒死亡的就超過了3000人,其中近半死于蒙羅維亞。
隔離,在埃博拉疫苗研發前成爲唯一解決疫情的途徑,緊鄰蒙羅維亞的西點半島就這麽被選爲隔離區。
西點半島與蒙羅維亞利陸地相連,原是利比裏亞最大貧民窟,由于缺乏足夠的隔離設施和醫護人員,利比裏亞無法確保病毒不擴散的前提下將感染者轉移至內陸隔離區,只能將半個首都分爲兩個隔離區和康複區,成爲西方媒體調侃的“城市病房”。
簡單說,所有疑似埃博拉感染者被送到第一道隔離區內,排除疑似症狀後才允許進入第二道隔離區,治愈的病人會被轉移到康複區進行觀察,完全康複後才能通過綠色通道回到安全區。世衛組織曾有報告指出,巅峰期這半個首都共隔離40多萬人。
成爲全球最大的“城市病房”前,在西點半島內生活的全部是貧民,曾經以“7.5萬人只有11個公廁、22個水龍頭”被全球矚目。幾乎所有去過西點半島貧民窟的人,所留下的印象都是“隨時發生的盜搶犯罪、遍地垃圾和惡臭熏天”。
更恐怖的是,這11個公廁裏只有4個是免費的公共廁所,22個水龍頭每天只有3個小時供水。埃博拉病毒沒爆發前,西點貧民的生活條件已經夠惡劣了,病毒肆虐後的情況可想而知。但爲了生活,人們又不得不冒著感染的風險出門排隊如廁和取水。
與世界各地疫情爆發時都伴隨著謠言一樣,西點隔離區內也有各種各樣的謠言,有人說生洋蔥、咖啡和煉乳可消除病毒,以致這些商品一夜之間漲價近百倍,後證實是商家囤貨後惡意散播。也有說大量飲用海水可緩解症狀,結果有兩人因此死亡。
美軍抵達蒙羅維亞後,4000名士兵將海域與各個出入口全面封鎖,約有600名已解除隔離的貧民再次被送進隔離區,最終活著出來的不足百人。英國750名士兵則負責建立醫療中心來培訓醫護人員,防護品、藥物和醫療技術由聯合國提供。
諷刺的是,美軍帶來的所謂醫療和微生物專家組,在利比裏亞忙活了幾個月都沒研發出可靠有效的疫苗,反倒因大量實驗需要導致被感染者達6000多人,200多名各國醫護人員因此死亡,而遠在萬裏之外的加拿大卻率先成功研發疫苗。
2016年1月,利比裏亞宣布消滅埃博拉病毒,世衛組織則表示90天觀測期過後才算消滅。果不其然,4月1日-7日利比裏亞接連發現三起新病例,導致數百人被再次隔離。據說起因有“幾內亞患者傳染”和“半島垃圾遍地暗藏病毒”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