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黑與白,可以是單調,亦可以是優雅
第一次看到黑白屋子,是在吉爾曼軍營(Gillman Barracks)藝術區,優雅素淨的建築和藝術品相得益彰;
第一次走進黑白屋子,是在地理系的一個英國教授的家中,舒展的空間,紅色的坡頂,綠色充盈的庭院,仿佛走進鄉野田園中;
第一次書寫黑白屋子,是在“南洋茶話”,在這裏和大家分享我在這個城市曾走過、或許你錯過的風景……
談到新加坡的居住建築遺産,人們總會想起傳統聯排店屋(Shophouses)。店屋區常居城市中心的位置,以其缤紛的色彩和華麗的裝飾奪人的眼目(見哪哒獅城漫談|城市色彩建築篇)。
殊不知,這島國上還有另外一類老房子常隱匿在茂林叢中、淺丘山坡上、或是小徑的深處。她便是”黑白屋子”(Black and White House)。若說店屋代表的是土生華人文化的精致與集約,黑白屋子彰顯的則是英倫海峽文化中的優雅與大氣。
丨 黑白屋子剪影(Davison& Tettoni)
“黑白屋子”的起源
“黑白屋子”,是新加坡曆史遺産別墅建築(bungalow)中的極具典型性的一類,由于它們主要使用深色木制橫梁和白色粉刷牆壁,因此被人們稱爲“黑白屋子”。
其設計和建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新加坡仍舊在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之下的時期。1903-1928年間是黑白屋子建設的極盛時期。這些住宅最初是作爲殖民政府的官邸和富裕種植園主的住宅,後期也作爲駐紮新加坡的英國軍官的官邸。
丨殖民時期的新加坡 :殖民者別墅區
(Charles Edward Souper)
丨 殖民時期的新加坡 :本土郊野鄉村 (Bayot)
20世紀初的新加坡,當大部分的居民都居住在村落中的簡陋窄小的亞達屋(見哪哒獅城漫談丨從甘榜到甘榜精神一文)中,黑白屋子無疑是權利和財富的象征 。想來這樣的住宅建築群類似于上海的原法租界或是天津的五大道,皆是殖民者留下來的西式住宅區,其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群和傳統城市形態形成鮮明的對照。
東西方建築文化的碰撞
黑白屋子的建設始于殖民政府管轄下的“公共建設部門”(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PWD)爲當時的政府官員建造官邸的計劃。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隨著殖民官員和軍官的進駐,PWD承擔起爲這些來自英國的官員建造符合他們生活方式、又適應熱帶氣候的住宅的職責,如此便有了這東西方文化交織下的建築形式。
黑白屋子的設計師
黑白屋子風格的形成則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當時著名建築師阿爾弗雷德·約翰·比德威爾(Alfred John Bidwell)(1869-1918)。比德威爾是一位出生于英國,極富才華的建築師,供職于當時頗有影響力的Swan and Maclaren建築設計公司。他的建築作品還包括萊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和新加坡板球俱樂部(Singapore Cricket Club)——如今仍舊是新加坡中心區的地標性建築。
丨萊佛士酒店(visitsingapore)
1903年,比德威爾在克魯尼路(Cluny Road)設計建造了W. Patchitt 屋子,正式拉開了“黑白屋子”時代的序幕。此後的25年間,黑白屋子遍布島嶼西南部,成爲殖民官員的主要居住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由于新加坡軍事人員的增加,黑白屋子的建造經曆了些許複蘇 。
丨Seletar 空軍基地附近的一處黑白屋子(lionraw.com)
早期的黑白屋子位于島嶼的西南部中心區位置,特別是亞曆山大(Alexandra),羅切斯特 (Rochester)和登布西(Dempsey)地區;後期則集中于三巴旺(Sembawang), 實裏達(Seletar) 和樟宜(Changi)這些郊區毗鄰空軍和海軍基地,用作軍備人員的住宅。
黑白屋子的設計發展
黑白屋子的設計建造中體現了多重文化藝術風格的影響。雖然是以英國住宅爲原型,但也深深融入了本土的馬來居住建築的影響,並爲適應熱帶氣候作出了不斷的調整。最終演化爲世界獨一無二的熱帶田園別墅,成爲新加坡的的一張名片。
早期的黑白屋子設計深受風靡歐洲的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影響。反對工業化統一化的建造,倡導就地取材以適應當地的氣候地理條件。因此才有了木材的廣泛使用,形成了“熱帶都铎”建築風格,下圖位于烏節路附近的Tudor Court便是一例。
丨Tutor Court商業區,東南亞手工藝術品中心(作者自攝)
設計師又將當地(熱帶)設計元素融入到略顯莊嚴的英式房屋中。在沒有空調的年代中,黑白屋子的主要建造策略是爲了抵禦炎熱潮濕的天氣。它的地基建造借鑒了本土馬來建築的風格,即用柱子和拱門將房屋擡離地面。二層的住宅,底樓往往是開放而寬敞的會客部分,而主要的居住空間則在二樓。
丨Anglo-Malay別墅的演變 (Julian Davison)
底層擡高或架空的另一個原因一是將居住空間與叢林中常出沒的野生動物隔離開來。事實上,據我認識的黑白屋主提到,他們的院子裏都常常有各樣生物造訪,從松鼠到野雞,“幸運”的話還有猴子。
丨亞曆山大路一處底層擡高的黑白屋子 (作者自攝)
此外,黑白房屋的坡頂棚既有及時排除雨水的作用,又像煙囪一樣,爲房主創造了通風良好的空間。這些洋房還設有大量走廊和陽台,進一步阻隔了熱氣的進入;走廊外側的藤蔓簾阻擋了似火的驕陽,帶來了習習的微風。
丨用于遮陽的黑白藤蔓簾 (作者自攝)
今日的“黑白屋子”
500座黑白屋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黑白屋子的主人也發生著變化。20世紀初期,這裏居住的盡是英國殖民政府官員;1942-1945年間,隨著日軍的侵占和英國殖民者的撤離,很多的屋子廢棄或是被日軍據改爲他用;到如今,這些老屋子經修葺改造,承擔起了居住、餐飲、辦公等不同的城市功能。
經過進一個世紀的風雨,仍舊有近500座的黑白屋子被保留下來。它們大多散布在登布西路( Dempsey Road),羅切斯特公園( Rochester Park), 波斯陶路(Portsdown Road )以及亞當路(Adam Park)。這些片區或許都是在我們日常出行計劃之外的地方。
丨黑白屋子片區的分布圖(Honeycombers Singapore)
在500余座黑白屋中, 除去近100座歸私人所有,其余則均由政府所有,並進行統一的編號。當你在路邊看到黑白鐵藝的建築標識牌,便可知這棟房屋爲國有建築遺産。
丨黑白屋子標識牌(作者自攝)
如何租住一套黑白屋子?
國有的黑白屋子由新加坡土地管理局(Singapore Land Authority,SLA)及其指定的房地産公司進行管理。從2007年,SLA引入了公開招標制度,將黑白屋子以兩年的租賃期對外出租。價格由房地産需求而決定。SLA的網站上會列出可供租賃的房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下面這個網站看看:
https://www.sla.gov.sg/SPIO/PropertyListing/Residentia
丨SLA網站列出的可供出租黑白屋子
想必很多人看到這些高大上的房屋都會有所動心,但想想價格便深深歎一口氣。黑白屋子的租賃價格從每月5,000新幣到25,000新幣不等,甚至更高(有史以來最高價格記錄爲Cluny Road的房産,高達每月36,000新幣 )。政府還規定,租賃者必須有租金三倍以上的月收入才有資格申請這些房屋。
目前,許多黑白屋子都被外來移民租住,特別是西方的外籍人士。其中原因,一是因爲外籍人士無法購買本國的公共房屋;二是他們當中的很多習慣了故國寬敞的郊野別墅,並不鍾情于高層公寓住宅;加之很多西方外籍人士是高收入群體,有足夠的資本負擔昂貴的租金。
丨哪哒家附近的一處黑白屋子片區(作者自攝)
由于黑白屋子屬于政府保護的建築遺産,對租戶的改造也有諸多的限制。根據城市重建局(URA)的規定,雖然房屋的內部可以進行大膽的現代化改造,但必須恢複和保留包括所有門窗在內的建築外觀。更重要的是,這些房屋也只能塗成黑色和白色。
除了居住,部分規模較大的黑白屋用作了婚禮禮堂,外國使館辦公室(Tanglin Road地區可見)以及餐廳和咖啡廳(集中在登普西山和羅切斯特公園等地區)。
丨上一到三:新加坡植物園Burkhill Hall,婚禮禮堂(host.sg)
四:羅切斯特公園的黑白屋子星巴克(作者自攝)
未完待續……
在黑白的外表之下,這些房屋的內部又有怎樣的風情?
居住在黑白屋子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
在獅城的什麽地方,我們可以近距離走進黑白屋子?
下一期哪哒獅城漫談將帶你深入黑白屋子內部……
封面圖片:Talking Textiles
封底圖片:UntouristSingapore.wordpress.com
往期回顧:
哪哒獅城漫談(序)
哪哒獅城漫談丨城市色彩 (建築篇)
哪哒獅城漫談丨食物景觀
哪哒獅城漫談丨從甘榜到甘榜精神
下期預報:
哪哒獅城漫談丨黑白屋子(下)
作者:真哪哒
人文地理博士,
《南洋茶話》主編。
掃碼關注我們
南洋茶話
以文怡情,以茶會友,以話載道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美編:真哪哒(微信:lucy5254)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