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人稱得上“英雄”?
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標准,但對軍人來說只有一個標准——金燦燦的勳章。對于美國大兵來說,獲得最高級別的國會榮譽勳章是每一個人的夢想,這意味著不只軍隊認可你,國家層面也認可你,而且三軍總司令和總統親自爲你佩戴勳章。
美國總統爲英雄頒發國會榮譽勳章的照片經常見諸媒體,但很多人不知道,受勳者的認定標准已經悄悄發生了質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出乎很多人意料。
獲得高級勳章的士兵去世後會獲得較高級別的葬儀
如果說朝鮮戰爭是二戰的延續,作戰形式與二戰基本相同——都是大兵團(盡管規模已經小了不少)集群作戰,那麽自越南戰爭開始,小規模特種作戰就成爲美國參與的戰爭的主要形式。這一特點,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上更爲突出。
以越南戰爭爲例,超過8成的戰鬥都是由對方發起,美軍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防禦作戰。一次“勝利的戰鬥”只不過是爲了爭奪一個高地、一個村莊、一片樹林。美軍在戰鬥中或多或少殺傷了敵人,但那只不過是戰術上的勝利。第二天,新的敵人再次出現,在新的地方與美軍爆發新的戰鬥,規模仍然不大,美軍依舊只能取得戰術勝利。
因此,不論是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伊拉克戰爭,其實都是由無數場小規模戰術作戰堆砌而成的消耗戰。像太平洋戰爭中奪取硫磺島,在折缽山山頂插旗;在諾曼底海灘頂著德軍炮火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等,那種有明確勝利標志、能讓大家感受勝利喜悅的戰鬥幾乎沒有了。美國老百姓看的的是不斷有士兵在戰場上受傷和殘疾,敵人卻似乎沒有減少,戰鬥沒有盡頭。結果,美國軍方宣揚的勝利顯得蒼白無力。
新的戰爭形式使受勳人員的功績相應發生很大變化。二戰中,472枚榮譽勳章是發給向敵人陣地發起進攻的人,超過總數的60%。但在越南戰爭中,獲得最高勳章的260人中, 只有21%的人參與的是進攻作戰。
此外,在二戰中,只有17%的人是由于救助戰友而受勳。這一比例到了越南戰爭,就翻了一番還多,達到44%。在阿富汗戰爭中,這一比例更是超過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