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籌股占新加坡交易所(SGX)挂牌公司市值約15%,但“江湖地位”大不如前,這幾年不少龍籌股停牌或退市,對整體股市交易量貢獻不到一成。
然而,市場人士認爲新交所的國際化特質成功招徕“重量級”的龍籌股,投資者也被它們的高收益所吸引。
在2004年左右,許多以中國爲大本營的企業前來我國挂牌,“龍籌股”這個名詞也應運而生。2010年高峰期時龍籌股超過100家,之後公司表現欠佳和監管不當等問題陸續浮出台面,這股熱潮也漸漸退去。
去年,除牌的龍籌股約有12家,今年以來已至少有六家退市。根據彭博社的資料,目前新交所只剩下約80只來自中國的企業,當中至少20只仍停牌。中國鴻星體育(China Hongxing Sports)就已停牌超過五年,至今仍複牌無望。
有許多被燒到手的股民現在是“談龍色變”,對龍籌股敬而遠之。
因此,中國公司的交易量從2010年的937億股銳減至2016年的350億股,在總交易量的占比也從23.4%跌大至8.3%;成交額則從2010年的497萬元下挫至2016年的71萬元,占比從12.4%跌至2.6%。
新晉龍籌股令人眼前一亮
相較于風光時期前撲後繼到我國首次公開售股(IPO),這幾年本地迎來的龍籌股屈指可數。
安永(Ernst & Young)亞細安兼新加坡執行合夥人羅錦偉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過去買賣龍籌股的不愉快經驗,令一些投資者對所有龍籌股留下陰影。因此,一些中國企業認爲無法引起投資者的興趣和爭取到足夠的價值。
德勤(Deloitte)新加坡市場策略副執行合夥人、全球上市及國際會計標准整合服務主管簡耀強博士說:“中國企業並不強烈認爲,新加坡市場會對他們的業務有濃厚興趣,因此不願意來上市。
“然而,最近還是有一些中國企業或者有資産在中國的企業前來,顯示國際化的新交所對中國企業還是具有吸引力。”
根據新交所的資料,2015年有北京華聯商業信托(BHG Retail Reit)來新挂牌。2016年有運通網城房産信托(EC World)、中國錦江環境控股(China Jinjiang Environment),以及反向收購的中國之星食品集團(China Star Food)。
今年則有大信商用信托(Dasin Retail Trust)在新交所主板挂牌。
新交所證券和固定收益主管周士達日前在新交所業績發布會上說,除牌的多是比較小型龍籌股,迎來的則是大型企業。
這兩三年挂牌的龍籌股,其實讓一些投資者眼前一亮。
簡耀強說:“以中國錦江環境爲例,它去年派發約五成淨利給股東,相等于每股5.05分的年終股息。公司表明今年也有意這麽做。一些投資者會被這些公司的高股息和持續增長的市值所吸引。”
瑞士銀行(UBS)董事總經理朱愛儀指出,每一家公司都有它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投資亮點,中國境內也有一些公司在成熟領域持續增長。
羅錦偉說,公司需評估自家的優勢和價值定位,只要有良好業務、管理、財務和監管,就能爭取到投資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