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度爲什麽很少爆發疫情”這個話題,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僞命題。是我們對印度的曆史與自然環境不了解,而形成的一個錯覺。事實上,印度不是疫情少了,而是太多了。正因爲印度的微生物比較多,所以,才限制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導致印度文明長期落後于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當然,這裏的“落後”,特指經濟發展水平。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
美國當代著名的曆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其著作《瘟疫與人》一書中,就專門提到了“印度的瘟疫”這個問題,威廉·麥克尼爾認爲限制印度文明發展的恰恰是印度的微生物。
人類的近親黑猩猩
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人類起源于非洲,現代智人大約在10萬年前,才開始走出非洲,10萬年前,人類的石器技術實際上已經非常先進了,進入到食物鏈的頂端了,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傷害到人類,而人類卻可以捕食任何一種自己想要捕食的動物,按照道理來說,非洲草原上的動物早就被人類捕殺殆盡了,非洲的原始叢林也全都被人類燒荒了,只有把非洲的土地全都開發了,人類才會走出非洲,尋找新的土地。可是爲什麽人類的故鄉——非洲,仍然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和原始森林呢?這與非洲的微生物世界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對獅子、老虎、猛犸象這些大型的動物進行圍獵,卻奈何不了微生物的世界。
采采蠅攜帶的錐蟲
非洲的氣候,從整體上來講,是炎熱的,炎熱的氣候爲微生物的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微生物的多樣性,限制了人類狩獵群體的壯大。當人類發明了先進的、精致的石器之後,發現亞洲、歐洲的溫帶地區,更適宜狩獵,于是這些原始人類就進入到溫帶地區發展。當然,這種遷徙是無意識的擴張。
溫帶地區的微生物相對來說比較少,因爲溫帶地區有寒冷的冬天,寒冷的冬天能夠殺死一些微小的生物,不利于細菌、病毒的傳播。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是無法在溫帶地區生活的,因爲我們的身上毛發稀疏,無法抵禦嚴寒。當我們有了衣服、房屋以後,才會進入到溫帶地區,衣服和房屋讓我們占據了溫帶地區的生態龛,而微生物的多樣性又因溫度的降低而呈現出減少的趨勢,于是,人類在亞洲和歐洲就迅速擴張了起來,甚至在北極圈附近,都有了人類的聚落。換句話說,溫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不如熱帶地區,這裏的生態系統反而容易被人類破壞,而熱帶地區則是不容易被破壞的。人類無法破壞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那麽,自身就永遠被置于天然的食物鏈當中,而無法突破這個微寄生和巨寄生的世界,處于一個生態平衡之中,文明與文化的進步也就被限制了。文明的進步,其實就是破壞生態環境的過程。
人類的免疫系統對于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能夠産生抗體,抗體有助于鑒別外來物質,但是,抗體對于寄生蟲往往是無能爲力的,原始人類即便是頻繁地接觸非洲的熱帶草原和熱帶叢林,也無法産生特定的抗體,去消滅這些寄生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非洲熱帶的微生物保護了非洲野生動植物資源免于被人類肆意揮霍。
人類走出非洲之後,也會遇到與非洲緯度位置與氣候環境相似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微生物同樣具有多樣性,因此,全球各地的熱帶草原與熱帶雨林,都保持了原生狀態,例如東南亞、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仍然生活著一些原始部落,即使是人類擁有了弓箭和漁網之後,人類在這裏也只是天然食物鏈當中的一個成員,而沒有發展出農業和畜牧業,微寄生與巨寄生形成的生態平衡,把人類社會死死的卡在了采集和狩獵的階段。
因人類的狩獵活動而滅絕的大地懶,溫帶地區的生態系統更容易被人類破壞
在亞歐大陸最初的五大文明之中,印度文明最具特殊性。印度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並且大部分地區都是平原地帶,耕地資源多,印度的自然環境要遠遠優越于中國和歐洲。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位于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夏季的光照資源和水資源比較豐富,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但是,漫長的冬季則是寒冷的,在秋冬季節,絕大多數的植物都要凋零,農作物也無法種植,並且中國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爲主,平原面積稀少,耕地資源不足。古希臘文明與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位于熱帶沙漠氣候區,光照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但是降雨量稀少,誠然,在最初的時候,這裏的氣候也許比現在要好一些,但無論怎麽好,至少也是半沙漠地帶,缺少水資源的。古希臘文明位于地中海氣候區,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幹燥,冬季寒冷多雨,光照資源和水資源無法做到有效的配合,因此古希臘人是不太喜歡從事農業的,他們更喜歡商業,古希臘文明其實是一種商業文明。總之,從自然環境來講,亞歐大陸最初的五大文明之中,印度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可是,印度文明卻顯示出明顯的弱勢地位,這裏不斷遭受外來民族的入侵,而且內部也經常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印度可以說是看似資源豐富,但實際上卻一直很貧弱。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我們看到的印度的優勢是巨寄生世界的優勢,這就相當于我們看待非洲的熱帶草原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一樣,爲什麽資源豐富的熱帶草原與熱帶雨林,反而經濟不發達呢?我們看到的是巨寄生世界的優勢,而忽略了微寄生世界對人類活動的束縛。
顯微鏡下的霍亂弧菌
所以,印度不是沒有傳染病,而是微生物太多了。印度位于熱帶地區,微生物容易滋生,因此,城市的公共衛生環境始終困擾著印度人。
最後,讓我們談一談印度的微生物與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給人們的總體印象,就是沒有多少進取心。微寄生世界其實同樣也在消耗一個社會的能量,在農業文明時代,整個社會的發展是基于農民所能提供的剩余糧食的基礎上,印度的農民攜帶的微生物比溫帶地區的農民多的話,就意味著微寄生消耗的能量也多,于是,整個社會的發展就被束縛住了,這就是古代印度始終處于分崩離析狀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印度的中部和南部,始終存在一個濕熱的環境,這裏的微生物呈現出多樣性,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長期被一些地方性的傳染病所困擾,印度北部的居民也就無法開發這裏的土地,因此,到了18世紀、19世紀的時候,印度中部和南部一帶,實際上還是處于蠻荒狀態。
天花與麻疹的出現,與人類飼養牛有關
在農業社會,最先進的科技、最強大的文明都是誕生于溫帶地區,熱帶地區沒有出現過一個強勢文明。在現在的地球上,發達國家都集中在溫帶地區,熱帶地區的發達國家少之又少,新加坡是熱帶地區的一個發達國家,新加坡非常注重城市的公共衛生環境,新加坡就如同一個整潔的花園一樣,因爲一旦不重視公共衛生環境,新加坡的微生物就會泛濫,微生物同樣會消耗一個社會的能量。溫帶地區,也有一個國家非常注重公共衛生,那就是日本,日本雖然處于溫帶,但卻是一個島國,降雨量十分豐富,日本可以是說是地球上降雨量最多的溫帶地區,日本人如果不注重衛生,周圍的環境也容易滋生微生物。實際上,日本的古代文明發展速度也是非常緩慢的,但是,總體而言,日本比印度要好一些。
中國位于溫帶地區,和西歐、美國、日本基本上是處于同一個緯度上,中國成爲發達國家擁有著很多的優勢,這些優勢其實都是印度所不具備的。
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處理自身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我們在推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城市環境,這個城市環境同樣需要維護好,在這方面,日本、韓國、新加坡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我們不能總是拿印度的城市來作比較,覺得印度的城市髒、亂、差,好像也沒什麽,印度人活得也挺好的,其實,有的時候,是因爲我們對印度的曆史與自然環境不了解,而形成了一些錯覺和謬論。印度處于熱帶,印度的城市不是微生物少了,而是微生物太多了,印度未來想要成爲發達國家,肯定也是先要解決城市的公共衛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