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玩耍,很多家長是矛盾的。
因爲玩的時間多,就意味著學的時間少,學的時間少可能就意味著學習成績會受到影響,學習成績會受到影響可能就意味著不能上好大學,不能上好大學意味著不能找到好工作,沒有好的工作意味著一輩子就完了。
但是,同時,家長發現孩子在玩的時候是最開心的,看到孩子痛苦的學習寫作業家長心理也很難受。
所以,矛盾就是出現了,是讓孩子現在開心重要還是將來的好工作重要呢?
其實並不矛盾,現在開心的孩子將來也會開心,而現在不開心的孩子將來也很難開心。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玩耍重要,學習也很重要,玩好了是有利于學習的。
正如《園丁與木匠》這本書裏提到的,聰明的動物對一切都感興趣,而這正是因爲玩耍。
我們都知道狐狸被譽爲最聰明的動物,而刺猬相對狐狸來說則要顯得笨得很多,他似乎只知道用尖銳的刺來保護自己。
這是爲什麽呢?
生物學的研究發現,這可能與他們幼時玩耍的時間相關。
刺猬大概在6周大的時候就開始獨立了,但是狐狸則需要爸爸媽媽的照顧,直到它們長到6個月大。
那在這6個月裏狐狸幹什麽呢?
答案是玩耍。
狐狸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狐狸爸爸給孩子們提供食物,狐狸媽媽則有點像人類的媽媽,先給小狐狸餵食他們自己消化的食物,待小狐狸大一些後,就會抓一些活物例如老鼠供小狐狸玩耍,正是在玩的過程中練就了狐狸聰明的本領。
而人類作爲比狐狸還要聰明的動物,玩耍就顯得更重要,而且這一玩至少是18年,並且是在父母細心的呵護下無憂無慮的玩耍,不用考慮是否買得起房子,不用考慮是否娶得到漂亮的媳婦。
爲什麽玩耍會讓人類變得更聰明呢?
這是因爲玩耍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東西是如何工作,他人是怎麽想的。
而這些正是孩子將來生活在社會中所需的必備技能。
一個知道別人是怎麽想的孩子是不是能夠做到更好的共 情,一個知道事物是怎麽工作的,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利用工具。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原因是你是否善于利用工具,例如,從北京到武漢臥鋪需要12個小時,高鐵5個小時,飛機2個半小時,如果選擇飛機這項工具是不是就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時間,把節約下的時間用于其它的事情呢?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孩子是如何通過玩耍做到這些的。
1.玩耍幫助孩子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
例如,讓孩子玩一種叫做平衡木的玩具,7歲的孩子雖然沒有學過平衡原理,但是,已經能夠理解平衡木爲什麽能夠平衡。
但是,實驗人員對孩子做了一個惡作劇,把平衡木變成了磁鐵,這樣,當兩端的重量不相同的時候,平衡木依然可以保持平衡,或者支點偏向一端時保持平衡,但那偏向的那邊重物卻較輕。
實驗人員的目的是檢驗孩子們是中心理論家還是質量理論家,于是就讓孩子們單獨拿著帶磁鐵的平衡木和一個新玩具玩。
結果發現,當帶磁鐵的平衡木與他們認識的平衡原理不一致時,他們會玩得更多,但是,一旦他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們就會轉而去玩新的玩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玩過平衡木的孩子比沒有玩過的孩子更容易發現帶磁鐵平衡木的秘密。
所以,孩子們的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了解了平衡木,而玩平衡木的方式反過來又取決于他們對平衡木如何工作的看法。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是最優秀的科學家,當他們看到不同尋常的東西的時候,就會被吸引,然後想辦法破解他,而我們成年人,看到不同尋常的東西,可能是回避,覺得是怪物。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说:
在我出生時已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的産物,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所以,從這句話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爲什麽家長看到孩子玩遊戲就喊打喊殺,而孩子卻能很好的穿梭在遊戲之中。
而玩玩具就能很好的幫助孩子探索世界的秘密,認識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2.玩耍能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我家兒子和女兒特別喜歡玩一種遊戲,就是假裝遊戲,他們假裝的內容有從動畫片裏學來的,也有從各種視頻網站上學來的。
比如說,有一段時間,他們特別喜歡看各種趕海視頻,于是,就讓我買各種貝類的海鮮,吃完後就變成他們的假裝遊戲的素材,然後模仿視頻中的趕海,貝殼就是各種海鮮,地毯就是海洋,玩得不亦樂乎。
當然,他們也會玩特別暴力的假裝遊戲,例如,一個是霸王龍,一個是三角龍,就在那裏撕打,有一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了,試圖阻攔,他們說,你別管,我們在玩假裝遊戲。
不止是我家兩孩子,很多孩子幾乎都是在假裝遊戲中長大的。
那孩子爲什麽喜歡玩假裝遊戲呢,玩過假裝遊戲的孩子有什麽優勢嗎?
研究發現,喜歡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在理解他人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例如,給孩子看一個創可貼的盒子,但是這個盒子裏裝的是回形針,然後問孩子這樣兩個問題:
- 盒子裏裝的是什麽;2.別人覺得盒子裏裝的是什麽?
如果孩子能夠很好的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話,他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
1.盒子裏有回形針;
2.別人認爲盒子裏裝的是創可貼;
而這其實是共情的基礎。
我們知道共情不管是在家庭還是職場中,都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能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是需要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而共情首先需要理解他人。
所以,如果您擔心孩子的情商不高,那麽就和他多玩假裝遊戲。
講到這裏,不知道您是否對孩子的玩耍有了新的認識,是否還會糾結孩子如果玩的時間多了,學的時間就會少了呢?
事實上,老師教是一把雙刃劍,並不是學得越多就越好,還要看教的方式。
例如,研究人員交給孩子一些玩具,裏面有很多塑料管,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如果按下一根管子,就會響起嘩嘩聲,再按其它的管子,就可以讓燈亮,再按下一根管子,就能按下播放音樂。
接著一個實驗人員跟其實一部分孩子們說,看這個有趣的玩具,然後假裝不小心按下一根管子,于是,嘩嘩聲就響了,而對另一部分的孩子則首先表現得像一個老師,說,看,這個有趣的玩具,他是這樣工作的,于是,他有意的按動那根管子,讓嘩嘩聲響起,之後,就讓孩子自己玩。
結果,兩組孩子立即按動管子使得玩具發出嘩嘩聲,但是,不同的是,看到實驗者不小心按下一根管子的孩子就會嘗試其它的管子的用途,但是,看到實驗者表現得像個老師一樣的孩子,就只會按這根讓管子發出嘩嘩聲管子,並且不斷的重複,哪怕聽得很厭煩,也不會嘗試新方式。
從這個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真正的成長其實是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
所以,教育不用刻意,用心陪伴,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港灣,讓他在你的羽翼下盡情的探索就好,而這也正是高普尼克教授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裏所傳達的最重要的一個觀念。
那什麽才是安全的港灣呢?
我們下次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