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播出的一組紀錄片中,疑似中國東風5型洲際彈道飛彈彈頭在進行模擬測試。
2014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高超音速滑翔器試驗,到上周最近的一次,已經積累7次成功的試飛。五角大樓稱這種飛行器為WU-14或DF-ZF,我們在這裡就姑且稱之為WU-14。
相比之下,俄羅斯2010年開始試驗YU-71高超音速滑翔器三次連續失敗,直到最近一次才取得成功。
而美國陸軍AHW高超音速滑翔器則是在2011年發射成功後,連續兩次發射失敗,最近一次飛彈更是在發射後不久爆炸,嚴重破壞了發射場,導致後續試驗只能在發射場修復以後才能繼續。
WU-14、YU-71和AHW都被認為屬於第一代實用化高超音速滑翔武器,即使用彈道飛彈發射的雙錐體氣動外形的高超音速滑翔彈頭,可能主要用於投射核武器。
可以說,中國在高超音速滑翔彈頭實用化方面,已經取得了相對有利的地位,很可能首先實現這種武器實際裝備。
不過,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是體型較大,重量較重,而實際能夠攜帶的有效載荷卻較少。至少可以推斷,東風-41是無法攜帶兩個高超音速滑翔器執行作戰任務的。
那麼,WU-14會怎樣投入實用呢?鑒於迄今為止WU-14飛行器都是以長征2號火箭發射,筆者在此做一個大膽的推測:中國可能將研製與俄羅斯「薩爾馬特」概念相似的新一代液體燃料洲際飛彈。
我們可能以現有東風-5飛彈為基礎,結合長征7號運載火箭技術,研製一款彈體直徑3.35米,攜帶一個或多個高超音速滑翔核彈頭的新型洲際飛彈。新飛彈可繼續使用現有東風-5飛彈的發射井和加註系統,同時具備突破美國現有和研製中的中、末段反導攔截之能力。
目前,我國現役的東風-5A飛彈已經落後。外界根據長征-2號丙火箭數據推測,現役的東風-5A飛彈重量180噸左右,投擲重量3.1噸。
而俄羅斯SS-18「撒旦」的起飛重量209噸,投擲重量高達7.5噸。從這個投擲重量和自重的比例來看,現役的東風-5可能只相當於美國的「宇宙神」到「大力神」之間的水平。
事實上,我國東風-5飛彈的彈體部分實際上與長征2號丙火箭的第一、第二級沒有重大區別。但現在長征2號火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時代——長征7號運載火箭(研製階段曾被稱為「長征2號F換髮型」,可見長7和長2的繼承關係)即將在今年首飛。
這種火箭繼承了長征2號的3.35米直徑箭體,但從結構材料到發動機都已經是全新的設計,各方面性能有了長足的進步。利用長征7號的技術「反哺」東風5號飛彈是完全可行的。
當然,我國運載火箭技術早已與東風飛彈「分道揚鑣」,將長征7號直接當做洲際飛彈是不現實的。例如,長征7號的YF100火箭發動機採用了液氧煤油燃料,這顯然不符合洲際飛彈的要求。
筆者就此詢問了相關專業人士,得到的回答是,如果將YF100的部分技術用於研製一種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的新型發動機,並不會需要花費太多的資金和時間,而發動機的性能卻可以比東風-5現役發動機有巨大的提高
按照理論計算,如果以長征7號芯一級、二級為基礎,並按照相關公式換算成與YF100技術水平相當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發動機,那麼新飛彈的性能完全可能大大超過被稱為「撒旦」的SS-18洲際飛彈。而研製周期,粗略推測有望控制在5年以內。
鑒於我國每年要進行數十次航天發射,其中主要運載工具就是長征2號和未來的長征7號,一旦新飛彈定型,很快就可以全部替換現役所有東風-5A和B型飛彈。而這些換下來的老彈也完全不必浪費,作為長征2號火箭用來發射衛星即可。
新型洲際飛彈——我們姑且稱之為DF-5H(東風5換髮)型——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要採用可儲式燃料技術。
鑒於我國每年要進行數十次航天發射,其中主要運載工具就是長征2號和未來的長征7號,一旦新飛彈定型,很快就可以全部替換現役所有東風-5A和B型飛彈。而這些換下來的老彈也完全不必浪費,作為長征2號火箭用來發射衛星即可
新型洲際飛彈——我們姑且稱之為DF-5H(東風5換髮)型——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否要採用可儲式燃料技術。
筆者認為,中國完全可能通過俄羅斯和烏克蘭獲得這方面技術,自行研發也完全可能。只不過,如果要在最短時間內要完成DF-5H飛彈研製的話,或許不必強求採用蘇俄那樣高水平的可儲式燃料
現役的東-5飛彈在局勢緊張時,加註後可以存放數個星期隨時待命,這樣的技術水平對於我國所奉行的核戰略其實也夠了——當然,如果能做到蘇聯飛彈那種加註後「十年不用管」的水平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