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廖內的雙溪多河村位于特丙丁宜島東區,當地人計劃在那裏的泥炭地水渠內建造150個小水壩,至今已有50個建成。當中,49個是每兩三年就需更換的木制水壩,22個建在雙溪多河村。
雙溪多河村的社區領袖阿都·馬楠(44歲)受訪時指出,當地目前面對的是資金問題,希望印尼政府和捐款者明白,他們要建造的是能永久使用的混凝土(concrete)小水壩,而不是木制的。如此一來,水壩就更爲紮實、耐用。
2014年印尼林火造成的跨境煙霾也殃及了雙溪多河村。阿都·馬楠透露,他在2014年聯合印尼環境論壇(Walhi)的幾個朋友一起爲請願書搜集簽名,同年10月底提交給印尼總統佐科,旨在邀請他前來多了解當地人如何打理泥炭地,也希望佐科能解決煙霾問題。
佐科當年到訪建了首個混凝土水壩
同年11月底,佐科特地到這個村落進行訪問,出資建了第一個混凝土水壩,這也是當地至今唯一一個能永久使用的水壩。
阿都·馬楠坦言:“我們對印尼政府感到失望。17年來,我們不只把煙吸進去,還將這些煙帶到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據了解,在雙溪多河村,建造木制水壩的費用爲兩三千萬印尼盾(約2085至3127新元),混凝土的則需要3億印尼盾(約3萬1274新元)。
參與水壩建造的當地西米農民裏徳萬(38歲)告訴《聯合早報》,他親眼目睹了在泥炭地內挖掘水渠後的變化,農作物和泥炭地變得幹燥。
“2014年林火是我們經曆過的最大林火,花了兩個月時間撲滅,但主要是因爲後來下了雨……泥炭地很深,就算在表面灑水,地底還是熱的,每次泥炭地著火,另一處也會出現火勢……這也就是爲何我們察覺事態嚴重。”
裏德萬意識到,林火若蔓延至泥炭地,就會造成災難,因此在水渠內建造水壩防止泥炭地水分流失已是不能不做的事。
目前,當地村民每個月進行一次相關工程,砍伐所需的木板,將沙包裝滿泥炭,每次需要十天,由六到十個村民聯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