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5日,大英帝國最高統帥部。
丘吉爾收到了一份難以置信的報告:英國在“東方的直布羅陀”——新加坡,已經淪陷于日本人之手。超過10萬英國官兵投降了只有3萬多人的日軍。
新加坡今圖
2月8日,日軍開始登陸;12日兵臨新加坡城下;15日,英軍宣布投降。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裏,日本第25軍便攻破了這個大英帝國最珍愛的殖民地。實際上,在新加坡城下的戰鬥,英軍只堅持了不到3天。
日軍對新加坡狂轟濫炸
英軍司令白思華中將(Arthur Ernest Percival)屈從于參謀人員的意見,認爲進一步抵抗只會是“無謂地浪費生命”。于是,他率領10萬人向日軍山下奉文中將投降。
(注:英軍的軍事人員至少7萬,主要由印度人和澳大利亞人組成,其他是當地官員和其他非軍事人員。另一個說法稱投降總人數是13萬,這應該包括了之前不久在馬來半島投降的5萬人。)
1942年2月15日,英軍投降代表團去見日軍談判代表,完全出乎日軍意料
消息傳來,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悲痛地指出:
“英國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就發生在新加坡。”
英軍在新加坡的“迅速”投降讓山下奉文覺得不可思議,因爲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面臨巨大壓力,前線士兵馬上就要斷炊了。
負責守備新加坡的英軍司令白思華中將(Arthur Ernest Percival),戰後他成爲遠東戰俘協會主席
新加坡淪陷後,除了部分印度俘虜被編入“印度國民軍”外(這只部隊後來成爲日軍企圖顛覆英國在印統治的工具),5萬名歐洲和澳大利亞的俘虜被帶到新加坡東北的樟宜戰俘營,從事繁重的建築工作,還有一部分人被送到泰國去修“死亡鐵路”,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死去。許多印度錫克人還被日軍新兵當成了練習射擊的活靶子。
這些俘虜們在未來3年多的時間裏忍受著淩辱、暴行、奴役與饑餓,到日本戰敗投降時,活下來的人已經爲數不多了。
日軍勝利後殘忍對待戰俘
而對新加坡的平民來說,隨時而來的是迫害和屠殺(當地華人稱之爲 “肅清”)。遇難人數估計在3萬-5萬之間,不僅包括衆多華人居民,還包括被懷疑有犯罪活動和反日情緒的馬來人。
總結一下英軍大規模投降的原因:
1、 這場進攻與偷襲珍珠港同時啓動,日本蓄謀已久;
2、 日軍人數雖少,但戰鬥力強悍,在進攻時日軍掌控了制空權,而且海軍也封鎖了新加坡島;
3、 因爲英國正在本土與德軍周旋,對新加坡駐軍沒有提供強有力的增援,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力量勢單力孤,英軍缺少坦克,飛機等重武器。所以,英軍更多的只是人數上的優勢;
1942年2月15日,在新加坡福特工廠大樓內,投降談判正在進行中。日軍司令山下奉文堅持英軍必須無條件投降
4、 英軍缺少訓練,沒有作戰經驗,戰場指揮也是一團糟。英軍原本在海邊准備了強大的海岸炮進行防守,但是日軍卻從沿海防線的另一面打了過來,聲東擊西,導致新加坡英軍節節敗退。
5、 馬來半島的大撤退,讓英國部隊對日軍對手的恐懼大增,失敗主義的思想日益滋長,這也影響到了英軍司令白思華中將最終的決策:與其魚死網破,不如盡早投降。
在入侵新加坡之前,日軍打下了馬來半島,源源不斷的英軍從柔佛海峽大橋逃往新加坡,隨後英軍炸毀了此橋
二戰史學家怎麽看新加坡的淪陷?
“新加坡失守,是整個二戰期間大英帝國遭受的最大、最恥辱的失敗。”
這是英國知名史學家理察•奧弗裏的評價。請注意,他也是一位英國人。
(注:理察·奧弗裏——歐洲文理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曆史學會會士、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