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全面降准將有幾重“療效”?
1月1日,中國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央行爲何選擇此時全面降准,此次降准又會有幾重“療效”?
第一重效果,是在春節前的“錢緊”期,釋放長期資金。
根據官方測算,此次全面降准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2020年春節較往年偏早,流動性環境面臨多方因素影響,包括:小幅資金到期壓力,現金需求量明顯增大,繳稅、財政支出和專項債發行等力度和節奏不確定性強等。央行采取降准的方式進行春節流動性安排,將營造較平穩的資金利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鑒于1月份有6000億元逆回購陸續到期,疊加繳稅、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春節期間的現金需求等因素,流動性出現壓力,通過降准釋放的8000億元資金可以滿足上述流動性需要。
第二重效果,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溫彬認爲,此次降准將釋放低成本長期資金,有利于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引導銀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他預計,1月20日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價會出現小幅下降,1年期LPR爲4.1%,5年以上期爲4.75%。
第三重效果,也是最重要目的,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官方表示,降准將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降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直接支持實體經濟。
溫彬表示,本次全面降准,央行強調有利于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在“大銀行要下沉服務重心,中小銀行要更加聚焦主責主業”的要求下,預計監管部門將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加大對“三農”、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中國央行也表示,通過降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將爲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並用市場化改革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在當下全球央行寬松大潮中,中國央行宣布全面降准,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有變?
對此央行強調,貨幣政策取向不變。此次降准與春節前的現金投放形成對沖,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保持靈活適度,並非大水漫灌,體現了科學穩健把握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不過市場預計,央行還會有進一步措施。
光大證券研究員張旭表示,預計未來央行仍會采用中期借貸便利(MLF)超額續作與降准交替使用的方式,向銀行體系補充中長期流動性,即MLF超額續作幾次後進行一次(定向)降准。
溫彬預期,下階段,全面降准仍有空間和必要,結合定向降准,預計還有2至3次降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