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源于巴西和南美洲的茲卡毒株較強,而本地埃及伊蚊傳播及感染的是本區域流傳的茲卡病毒株,相信這是本地疫情不如巴西嚴重的原因。
葉偉強 報道
本地科研人員領導的跨國研究顯示,在我國傳播茲卡和骨痛熱症病毒的埃及伊蚊,若感染並傳播的是在本區域流傳的茲卡病毒株,傳播能力其實較差,但在傳播源于巴西和南美洲各地肆虐的茲卡毒株的能力較強。
研究人員相信,這是本區域沒有像巴西那樣出現多起茲卡病例的原因。但研究人員同時指出,由于本區域的出入境人數龐大,加上茲卡疫苗尚未成功研發,這個“純屬幸運”的情況隨時可能改變。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興傳染病項目助理教授朱利安·蓬蓬(Julien Pompon,38歲),而參與研究的還包括法國、泰國、巴西,以及我國國家環境局屬下環境衛生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研究報告刊登于上月的學術期刊網站《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聯合早報》去年9月報道,衛生部表示,全國公共衛生實驗室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進行的基因分析顯示,本地出現的茲卡病毒屬于亞洲型,很可能是從1960年代開始在東南亞傳播的毒株演變而來。茲卡病毒依據基因型別,分爲亞洲型和非洲型這兩型;按基因排序,亞洲型則進一步細分爲東南亞毒株和南美洲毒株。
醫學院領導的研究顯示,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受南美洲毒株感染三天後,唾液就出現病毒,意味著伊蚊被感染三天後就能開始把病毒傳染給被叮咬的人;但若是東南亞毒株,伊蚊直至受感染的七天後,唾液才有病毒。
另一個發現是,埃及伊蚊被南美洲毒株感染的三至14天後,唾液所含病毒量比被東南亞毒株感染後,高出三四成。這意味著伊蚊傳播病毒的能力高出30%至40%。
朱利安認爲,這兩個發現也顯示,平均只活一至三周的埃及伊蚊,有至少11天可把病毒傳染給人的期限。
茲卡、基孔貢雅症,以及骨痛熱症病毒都是由伊蚊傳播的疾病,唯一不同的是傳播茲卡和骨痛熱症的主要是埃及伊蚊,而傳播基孔貢雅的主要是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
朱利安說:“盡管本區域目前沒有和巴西等地一樣,有很多人被茲卡感染,但只要三個因素並存就可能不再那麽幸運。”
他解釋,這三個因素是南美洲毒株傳入本區域、人口對茲卡病毒的集體免疫力低,以及傳播能力強的病毒載體。
他說:“出入境本區域的人很多,毒株相當容易進入本區域;加上茲卡疫苗最快可能還要兩三年才成功研發,因此目前無法爲大批人口增強茲卡免疫力,目前能做的就是管控病毒載體,也就是伊蚊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