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稍顯穩定,還沒來得及松一口氣,蝗蟲災就來了。根據15號的新聞報道,4000億只蝗蟲已經抵達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往年的6000萬倍。上據天空,下占土地。看看這陣勢,有點密集恐懼症的都看不下眼。
蝗蟲本身繁殖和生存的能力就很強大。連續飛行3天,不用休息;掉水裏不會馬上死掉,成蟲能在水中遊動24小時。也就是說,一般的高山江湖,都不可能阻止蝗蟲的行進。
正如《流浪地球》的那句台詞,“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早在2014年CCTV7農業與軍事頻道,一檔紀錄片《科技苑》裏6月24日那期的“牧雞治蝗”,真讓人見識了我國農業部的厲害。
于是,一批農民“轉業”了。從耕地變成了養雞。于是就發現了華北柴雞,腿細腳大,肌肉發達,肉蛋兩用,治蝗的重擔自然就交到了它的肩膀上。柴雞破殼後60日齡就可以放到野外放飛自我,不用在專業的雞場養殖。
首先蝗蟲大量出現的月份是6-8月的90天。以這個爲前提培養“戰鬥雞”。60天後先放到草原上,適應作戰環境,75天後訓練牧雞聽從指揮,90天後就實戰了。計劃周密詳盡,整個過程也就是150天。治蝗之後的牧雞還可以拿到市場上售賣。
在此期間,農民們也是真的傾注了心血的培養的,就像是望子成龍的家長。
在雞很小的時候培訓員就處心積慮了,餵食的時候吹哨,讓雞們學會聽從差遣。再通過吹哨的頻率和長度,讓雞學會聽從指揮。
網友:哨聲一響,蝗蟲萬兩……
事實上,牧雞治蝗也有一定的“門檻”:低矮的草原適合雞奔跑跳躍,所以牧雞治蝗更多針對草原上發生的蝗蟲災害。
遇到比較高的牧草,就需要脖子矚目的鴨子出場了。
據錢江晚報報道,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了特大蝗災,除采取化學藥物外,由一群群牧雞、牧鴨組成的“生物部隊”也在新疆的“滅蝗大戰”中大顯身手。
來源:新華網
除了陸地襲擊,據中國新疆網 報道,經常活動在新疆西部的粉紅椋鳥則往往使用“空襲”的方式,每天捕食蝗蟲120-180只,是當之無愧的滅蝗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