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爲“慈母手中線——兒童服飾裏的祝福和寓意”的特別展覽,共展出99件清末到民國期間的童服與配飾,它聚焦于華族傳統童服紋飾中蘊含的豐富寓意,希望借此能以多彩的童服和有趣的紋飾吸引公衆,並讓公衆感受華族傳統文化的底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正如唐朝孟郊的詩所描述的那樣,華人習慣用含蓄內斂的方式表達情感,雖然不常把愛放在嘴邊,母親卻會用一針一線縫制出童服上吉祥的花樣和紋路,以表達對子女無言的祝福和深厚的愛意。
共有99件清末到民國期間的童服與配飾,從即日起在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展出,展期將持續到明年3月4日。
主題爲“慈母手中線——兒童服飾裏的祝福和寓意”的特別展覽,聚焦華族傳統童服紋飾中蘊含的豐富寓意,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陳亮發在受訪時說:“希望能以多彩的童服和有趣的紋飾吸引公衆,並借此讓公衆感受華族傳統文化的底蘊。”
展覽中的重點文物是繡有“百子圖”的缂絲帳幛,它並不是童服,而是新婚夫妻床前的擺設。“百子圖”中共有99名男童嬉戲玩耍,象征著子孫滿堂、人丁興旺。在華人傳統觀念裏,生育男孩是頭等大事,因爲只有兒子才能延續香火。把繡有百子圖的缂絲帳幛挂在新婚男女床前,意味著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美好祝願。
展覽中更多的是童服文物,如繡著“金魚”以象征金玉滿堂的湖水綠緞金線繡人物獅子帽、刺繡著盛放的“牡丹”以象征花開富貴的藍緞地刺繡六合同春童坎肩,還有精巧的紅緞地蘭花紋虎鞋等。
來自聖尼各拉女校的12名中二生日前向媒體講解展覽的各個文物的特點,黃嘉敏(14歲)說,盡管講解時需要提到的很多詞彙比較難記,得花多一些時間來准備,可是她很開心,因爲能夠更加了解華人文化中的一些符號和寓意,這都是她們平時較少接觸的。
本特展由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和中國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辦,展覽中的86件文物都來自余翠雁(68歲,前舊金山市亞洲博物館委員)2012年捐贈給廣州大元帥府的私人收藏。
余翠雁受訪時希望這次展覽不僅能夠引起公衆對華族文化的興趣,更能意識到在華族習俗和衣物中,始終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向往。母親將心意縫制在童服中,不僅表達著對子女的關懷與思念,也是把對生活樂觀積極的態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