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旅居海外的曆史可能比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更爲悠久:不是起源近代國門洞開之後,也不是起源于大航海時代,甚至可能早于張骞鑿空西域的年代。傳統的觀點認爲張骞的鑿空西域之行開啓了東西方之間的交往曆史,不過隨著考古學界不斷湧現的新發現逐漸證明:事實上早在張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文明就曾遙遠的西方文明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進行著貿易和文化交流。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可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爲何在河西走廊上沒有“絲門”而有“玉門”?事實上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00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但它不是爲出口絲綢,而是爲進口和田玉。早在商代的墓葬中就發現有出自新疆地區的和田玉和出自印度洋地區的海貝,這就足以證明商王朝就已和今天的新疆地區乃至印度洋地區有著一定的商品交換。事實上中國絲綢的西傳也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早:早在張骞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之前的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雕像就穿上了原産于中國的絲綢,近年來在新疆、南西伯利亞、克裏米亞的考古發掘已爲我們大體勾畫出完整的中國絲綢西傳路線圖,其中在新疆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絲綢遺物是戰國時代的遺物,也就是說在秦始皇嬴政之前中原地區和新疆地區之間就已經誕生了絲綢貿易。甚至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猜測:後世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部落都有明確文字記載證明其有過大規模西遷的舉動,那麽在更早的年代呢?我們知道秦國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和西戎蠻族的戰鬥過程中,問題是那些被秦國打敗的西戎蠻族去了哪裏呢?當然有一部分被秦國同化,最終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但也有不少戎狄部落選擇了向西遷徙,至于這些部落遷徙到了何方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不排除可能這些部落向西一直進入新疆、中亞乃至印度、西亞等地。甚至有傳說認爲:中國道家學派的開山鼻祖老子在西行出函谷關後更是一路向西越過中亞地區的浩瀚沙漠一直到達印度並被印度人奉爲聖人,由此開創了印度佛教。這就是中華道教和漢傳佛教中所謂的“老子化胡”說,這一說法認爲其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其實就是西行的道家老子。倘若此說屬實,那麽就意味著老子即是中國早期海外移民的代表性人物。
在日本的動畫片《哆啦a夢 大雄的日本誕生》中曾提及日本民族實際上是由來自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北亞以及東南亞、南太平洋等地的民族遷徙融合形成的。這種說法得到了一部分日本學者的認可,同時也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有所印證——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钜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迹。曾有現代學者根據《東山經》複原古代中原先民向東海島嶼遷徙的路線圖: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相比之下可能徐福東渡的故事則更廣爲人知。如果說關于這些早期移民的曆史大多湮沒在晦澀不明的神話傳說中,那麽到了遣唐使活躍的年代就出現了明確記載的中日人員流動:如果說李白的好友晁衡是在中國結婚生子的日本人群體的典型代表,那麽當時同樣也有爲數不少的中國人旅居日本。公元734年唐朝方面派袁晉卿、皇甫東朝等人護送第十次遣唐使返回日本,後來袁晉卿、皇甫東朝等人及其後代就留居日本。當時日本人將華人聚居地稱之爲大唐街,後逐漸演變爲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唐人街。古代中國人的足迹同樣到達過朝鮮半島: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立了箕子朝鮮王朝,直到西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箕子朝鮮被來自燕國的衛滿推翻,由此誕生了朝鮮半島曆史上第二個華人王朝——衛氏朝鮮。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黃巢起義、靖康之變……一次次變亂導致中原百姓大量南遷,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內部一個獨特群體——客家人。客家人除了向南進入嶺南、四川等地之外,也不斷有人移居海外。宋元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發展以及指南針開始被應用于航海使溝通中國與東西洋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得到蓬勃發展,一時間大量中國人移居海外,由此形成了中國曆史上與闖關東、走西口並稱的所謂下南洋的人口大遷徙事件。下南洋的過程一直持續到近現代時期:在這一過程中海外華人甚至在海外建立了一些國家,蘭芳共和國、戴燕王國、納土納島王國、飛龍國、爪哇順塔王國、馬來吳氏王國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以後海外華人的分布地域由鄰近的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等地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北美、歐洲等地也開始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華人人口。截至2018年全球海外華人華僑的數量已達到1億左右:其中85.5%的海外華人華僑定居于東南亞地區。從國家分布情況來看:華人華僑數量在1萬人以上的有文萊、老撾、朝鮮、尼泊爾、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荷蘭、德國、比利時、意大利、毛裏求斯、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馬、危地馬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魯、阿根廷、厄爪多爾、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拉圭、圭亞那、蘇裏南、新西蘭、塔希提、西薩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0-10000人的有26個國家和地區;居住華僑華人1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其余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合計起來不過2000多人,多則幾十人,少則三五人。
目前海外華人在人口占比中最多的國家非新加坡莫屬:目前新加坡的人口總數約爲561萬。由于新加坡是一個開放型的港口國家,因此生活著大量外來務工者,居住在新加坡的561萬人口中約有396萬是具有新加坡國籍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定居居民。新加坡公民主要分爲四大族群:華人占74.2%左右、馬來族占13.3%左右、印度裔占9.1%左右、亞歐混血裔占3.4%。新加坡華人中4成左右是閩南人,其次爲潮汕人、廣府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新加坡是全世界除中國外唯一華人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盡管華人在新加坡占據人口人數,不過由于新加坡的總人口並不多,所以新加坡並非海外華人絕對數量最多的國家。新加坡的鄰國馬來西亞同樣是一個華人數量較多的國家:英國殖民時期曾招募過大量華工前往自己的南洋殖民地以彌補當地勞動力的不足。1957年8月31日馬來半島宣布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並成立馬來亞聯合邦。1963年9月16日同樣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的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同馬來亞聯合邦合並組成馬來西亞。如今馬來西亞的西部領土就是當年的馬來亞聯合邦,而東部領土就是當年的沙巴、砂拉越。馬來西亞成立後華人占到了其總人口的42%,幾乎與主體民族馬來族持平。迄今爲止馬來西亞的3238.5萬人口中仍有668.55萬爲華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0.64%左右,這比新加坡的總人口還要多。與此同時活躍在馬來西亞經濟界最頂層的幾乎仍是華人:在最近公布的馬來西亞富豪榜上前十名中有八個是華人,香格裏拉大酒店就是身爲馬來西亞首富的華裔郭鶴年的産業。事實上不只是經濟界,馬來西亞的體育界和娛樂界也不乏華人明星:羽毛球運動員李宗偉、影星楊紫瓊、歌手梁靜茹……像越南、緬甸、泰國、印尼等其他幾個東南亞國家也是華人分布較多的國家,這其中印尼和泰國的華人人口數量更是高達1000萬以上。不過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的生活情況卻是大不相同。
目前印尼是官方統計的華人絕對數量最多的國家。有著2.58億人口的印尼是僅次于中國、印度、美國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如今華人在印尼占人口總數的5%左右。盡管在比例上不算太多,然而由于印尼的人口總數規模龐大,因此即使是只占5%左右的華人數量也超過了1000萬人,印尼因此成爲官方統計的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尼華人大多來自于福建、海南、廣東等南方省份。印尼華人大多分布于雅加達、泗水、棉蘭、北幹巴魯、三寶珑、坤甸(龐提納克)、錫江(馬卡薩)、巨港、萬隆及邦加槟港等大城市。然而印尼是東南亞各國中華人生活境遇最差的國家,事實上生活在印尼的華人曾經曆過極其恐怖的一段曆史時期,時至今日印尼華人仍對印尼的主體民族有一種抗拒心理。印尼華人盡管在國籍上是印尼人,但他們通常會用“他們印尼人”這樣的詞彙形容印尼原住民。從這一稱呼不難看出印尼華人對印尼主體民族的抗拒意識。相比之下泰國華人在全世界都屬于本土化相當高的華人族群。在泰國華族占其總人口的14%左右,是除泰族之外最大的族群。泰國華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由于大量華人和華泰混血大多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因此並不被計算在華人人口之中。事實上包括如今的泰國曼谷王室在內的中部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與華人融合的迹象。目前根據泰國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泰國的總人口在7000萬左右,而華族約占泰國總人口的14%,實際上已接近1000萬人左右,這只比印尼華人的官方統計數據略少。由于考慮到泰國有大量華人後裔未被列入華人群體統計,因此泰國實際上的華人總數有可能超過了印尼。泰國華人在自我介紹時往往會說“我是泰國人,我是華裔,祖先來自中國”。很顯然在泰國華人的意識中“泰人”和“華人”這兩種身份分別作爲國籍概念和族裔概念並不沖突,這和印尼華人使用“他們印尼人”這樣的稱呼構成了鮮明對比。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華人的生活境遇比經曆過慘痛血淚史的印尼華人要好,但在與當地土著的交往中還是顯得泾渭分明,這和已高度本土化的泰國華人形成了鮮明對比。華人數量占總人口20.64%左右的馬來西亞是全世界僅次于新加坡的華人占人口比例第二高的國家。然而與奉行各族平等共榮的新加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來西亞始終奉行“馬來人至上”的原則。當初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在總人口的占比超過了40%,幾乎與作爲主體民族的馬來人齊平,爲此奉行馬來人至上原則的馬來西亞甚至不惜將華人聚居的新加坡踢出了聯邦。即使如此華人仍在馬來西亞人口中占據相當的比例,在這種形勢下爆發了1969年5月13日的“五一三事件”。這個事件本來是馬來西亞執政黨巫統內部的鬥爭,但被馬來政府轉嫁到華人頭上,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沖突。此後馬來西亞政府將一直以來實際上奉行“馬來人至上”政策公開化:在各方面對馬來人實行偏袒性政策並限制華人的政治權力。事實上馬來西亞在對華人政策上和印尼一樣采取的是打壓政策,只是馬來西亞華人比較幸運沒遇到印尼華人所曾遭遇過的恐怖事件而已。由于華人在馬來西亞大多屬于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精英階層,所以絕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在年輕時通常是忙于事業的,晚婚晚育幾乎成爲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常態,因此華人社群的人口增長率遠遠不及馬來人社群。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後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比例實際上是一直呈直線下降趨勢的。華人在人口數量上呈劣勢,同時又是孤立分布于不同的社區,難以形成共同的聲音,久而久之就成爲各掃門前雪的忍氣吞聲的群體。由于華人長期活躍于馬來西亞商界,因此華人往往成爲當地的富裕階層。一部分馬來人不能正視自己與華人的收入差距,他們單純認爲是華人搶奪了自己的飯碗,由此形成了針對華人的仇富意識。活躍于商界的華人卻缺乏政治權力,在當地屬于有錢無勢的群體,這就容易成爲別人攻擊的目標。馬來西亞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立法禁止華人在公開場合說漢語,當時馬來西亞取締了中文學校並禁止華人私下教授中文,違反者會被逮捕判刑。即使時至今日中文教學雖不再被視爲非法活動,但中文依舊被排除在馬來西亞公立教育必修課程之外,華文學校的學曆也不被承認。
當然沒人願意始終作爲二等公民生活,多年來馬來西亞華人一直在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也在一部分馬來西亞華人自發用腳投票:他們選擇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等地定居。華人在馬來西亞盡管屬于受歧視受排擠的群體,可他們在馬來西亞商界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越來越多的華人精英出走使馬來西亞經濟蒙受了陰影。與此同時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力日漸增強,如今馬來西亞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在這樣一種形勢下馬來西亞對華人的政策有所調整:馬來西亞廢除了禁止中文教學的法規,放寬了對華人政黨活動的限制,甚至馬來西亞政府內閣也出現了一些華人高官。然而目前華人在馬來西亞仍不能享受同馬來人同等的公民權利,各種隱性歧視仍無處不在:大學同樣的專業對華裔和對馬來裔的錄取條件差異巨大;事業單位優先錄取馬來人;稅收條款專門揩華人企業的油,優惠政策只針對于馬來人當法人的企業……馬來西亞的華人財長林冠英還曾因爲用中文回答記者問題而遭到馬來西亞國內媒體狂噴。應該說如今馬來西亞華人正在獲得越來越多權益,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二馬來西亞華人長期以來爲捍衛自己的權益而進行持續的抗爭;其二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使馬來西亞方面希望通過華人群體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其三馬來西亞以前公開的歧視政策在國際上早已是飽受诟病。盡管馬來西亞近年來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政策,但始終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華人相比馬來人低人一等的處境。馬來西亞華人群體的確湧現出郭鶴年、李宗偉、楊紫瓊、梁靜茹等精英人士,不過另一方面大量馬來西亞華人精英選擇了離開。目前馬來西亞華人整體上仍處于經濟上相對富裕而政治上受歧視受排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