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環境的變化迫使各國適應新局勢,但在更新與他國關系的同時,仍應本著國家的持久利益,采取理性和前後一致的政策立場。
李顯龍總理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本月3日預錄、昨早播出的專訪中,發表以上看法。節目主持人杜格(Geraldine Doogue)向他提問,在中國經濟實力擴增、美國新政府對本區域事務態度不夠明晰的情況下,新加坡是否考慮過調整和兩個大國的合作關系。
李總理指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必須與時並進的,但同時所采取的立場也必須維持“一定的理性、一致性和可預測性”,因爲國家利益是不會迅速改變的。這些持久利益包括本區域的安全、穩定、合作與整合,以及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繁榮。
李總理進一步指出,美國仍在本區域扮演重要角色,美國也認爲自己應繼續“全面參與區域事務”。
他說:“美國的新政府……還在制定新方向。我們應該與美國政府合作,希望他們能制定符合美國和區域長期利益(的政策),這也意味著對新加坡有益,相信也對澳洲有益。”
談及崛起中的大國——中國,李總理說,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是中國影響力擴大、有意整合區域國家展開合作的表現。李總理重申新加坡對該計劃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支持,並表示樂見中國走向繁榮,繼續在本區域扮演具建設性和積極的角色。而這一局面,他希望是出現在一個國家不分大小都能共榮,以及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框架之中。
不過李總理也指出,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出現這麽大的戰略平衡轉移的時候,(其他國家)容易出現焦慮、不安和抗拒。我認爲這是中國必須意識到的,而它是有意識的。”
當訪問者提到印度和日本准備合作另起爐竈,和“一帶一路”競爭時,李總理認爲印度也充滿潛能,並且當政的莫迪決心大展拳腳,尋求擴大影響力,他認爲這是好事。但他也強調,各國應秉持包容的心態參與區域合作。他舉東亞峰會爲例說,參與這個區域合作機制不只是東南亞和東北亞國家,還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讓區域組織更具包容性才是正確的做法,因爲這麽一來較不可能形成集團(bloc)。”
談到國內問題時,李總理指出,新加坡要爲未來經濟做好准備取決于整個社會是否具有前瞻和勇于解決問題的心態,不過他坦言,我國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李總理說,就業問題的關鍵在于市場上的工作能否讓國人發揮才能和實現抱負,以及政府能否幫國人做好准備、從事國人應有能力從事的工作。然而這“不是錢的問題”。李總理認爲要實現這個目標,需具備三個要素。
首先,國人必須相信科技能對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改變,並有充分利用科技的意願;其次,不同機構應具備迅速重組的能力,采用改良方式理性和有效地運作;第三,要讓各種科技項目得以實現,需要既具備創意點子又懂得判斷科技優劣的人。
你無法說恐怖襲擊不會在新加坡發生。對我們而言,我們只假設襲擊何時發生,而不是會否發生。因爲如果有獨狼襲擊,或單獨一個人策劃某種襲擊而沒有人知情,就很難先發制人或預防襲擊;如果是一群人策劃襲擊,就會有迹象,會有交談,我們可能會探到風聲,事先瓦解襲擊的可能也較高。但即便如此,這也說不准。我們假設有一天新加坡會遇襲,我們盡全力做好准備。如果確實發生,我們就已經做好了心理准備,我們的多元種族社會就不會遭受災難性的壓力。恐襲的風險不只是實際襲擊中的人命傷亡,也包括對新加坡族群和宗教,尤其是回教徒和非回教徒之間的互信所造成的心理破壞。
——李總理談恐怖主義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