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倫理作爲調節規範新聞實踐中道德標准的重要問題,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美國學者克利福德·克裏斯琴斯在對多個國家媒介倫理觀念進行比較之後,提出將“真實、人類尊嚴和非暴力”作爲全球倫理媒介的“原生規範”,以對媒體的失範行爲進行道德幹預。
泰國媒體數量衆多,十分活躍,而且競爭激烈。尤其是進入網絡時代以後,爲了博人眼球,增加流量和收視率,以獲得廣告商的青睐,一些媒體放棄了本應堅守的新聞報道准則,過分追求暴力犯罪、桃色事件等獵奇新聞,對一些本不應重點報道的內容過度渲染,無形之中帶偏了社會價值觀。可以說,泰國頻繁爆發槍擊案,除了槍支泛濫這一問題之外,與新聞媒體推波助瀾不無關系。
凶手校長俨然成爲了網紅
呵叻槍擊案凶手不斷上傳自拍照片,直播行凶過程
上士視校長爲偶像,不僅模仿校長在商場殺人,並且還“超越”偶像,成爲散落在泰國社會各個陰暗角落的邊緣群體的集體偶像。犯罪學家傑弗裏·羅斯認爲:“當下發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對于有某種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麽賬的人來說,當他們聽說別的地方發生了什麽事,這會讓他們變得大膽。”“模仿犯”理論加上這一理論,恰好可以解釋,爲什麽“呵叻槍擊案”爆發後幾天之內,在差也汶府、芭堤雅等地都有人在網上揚言,要學習槍殺了29人的上士,“幹一票大的”。而且,在曼谷出現了多起槍擊事件,美容院槍殺前妻便是其中之一。
在“呵叻槍擊案”爆發後,泰國媒體對于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了集體反思,因此在“呵叻槍擊案”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媒體做出了重大調整,比如盡量不提及凶手的真名,以“上士”或者“凶手”代稱,對于他的私生活也不做過多報道,爲的就是盡量減少他本人的“知名度”,以免更多人效尤。
希望這一事件能夠成爲泰國媒體改變行業風氣的一次契機,不要讓30名死者的血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