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生活中我們可用的手段隨著技術的發展增強了很多。
近日,工信部表示,將部署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工作。並且工信部特別強調,要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服務疫情監測分析、人員流動和社區管理等,對疫情開展科學精准防控。
而在阿裏之外,還有不少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AI病情分析”,例如華爲,就推出了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服務,在輔助治療環節,幫助醫生更好進行判斷。
除了病理判斷之外,AI還出現在了護理機器人領域。
在疫情早期的隔離期間,就有公司研發出了“送餐”機器人,來給賓館各個客房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服務。
而不僅是獵豹,中國移動、京東等廠商都推出了巡邏測溫、送餐送貨等機器人,並且針對病患的問診需求,也研發出了“問診機器人”。
同時,系統還可以“向上兼容”,據聯通表示,這套“監控設施”涵蓋了多級管理模式,能實現社區、街道辦、區政府多級監管功能。
當然,小雷認爲,特殊情況應當特殊對待,“監管機器人”最好不要濫用。
AI的檢測與預防
而除了針對密切接觸者和疑似感染者,大城市的複工也是一個傳染隱患。在病毒的“隔絕”過程中,人工智能的優勢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首先是測量體溫,盡管目前,超市、公司等場所都配備了遙感體溫計,但公交車、地鐵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配置專人去測量體溫難免會有些難度。
這樣一來,密切接觸者的確認效率將會大大增加,也不會再有頂級媒體“一天尋人好幾次”的盛況出現了。
AI也不是萬能
當然,小雷認爲,盡管人工智能非常強力,在“抗疫”行動中,也只是一個輔助者。
這也牽扯出“人工智能導致失業”這個論調,固然,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後,某些低端崗位會被AI替代。但縱觀曆史,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但這次疫情,對于主攻人工智能的廠商來說,是一場“大考”。通過AI提供的“無人服務”,可以在實踐中找到很多亟待改善的問題。5G、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該怎麽更好的加以利用,是從業者應該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