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盡頭處便是這“黃河入海流”
其實佛教道教都有三十三天,不知道指的是哪邊
後兩句古詩是從前兩句詩詞引申出來的哲理之思。“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不同的高度決定不同的視野,想要獲得更高層次的視野,只能努力向更高層次邁步。
一層主題千古絕唱和大唐蒲州盛景。
這個場景應當反映的是當年造樓的場景
穿過大門,偌大的盛唐廣場在松柏老樹和古典建築的環繞中,似乎唱和著大唐的音韻。眼前豁然開朗,一座拱橋引領,帶你轉回曆史的光影。大樓拔地淩空,在一片平原之中赫然挺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人家同樣一次登臨卻引來千百年追尋的腳步;激起千萬人的豪情萬丈;攜著千古名樓永生。咱們前來一遊,也就當走過吧。下得一樓,旅遊學校的學生在這裏做問卷調查,非常認真地和這些小女生們進行溝通交流。
其實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鹳雀樓原來應該是三層,不過後人的所作所爲肯定想要高大上的結果,因此現在所見到的遠處巨高的平台之上是新的鹳雀樓,總高七十多米。想著要是王之渙重登鹳雀樓的話,是不是會有點不知所措了,或者還能吟誦出比這還牛的詩句?一如長沙湘江邊上的杜甫江閣的雄壯,這杜甫如果知道那《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還能寫得出來嗎?翻閱鹳雀樓的曆史,她目睹北周烽火狼煙,曆經大唐盛世繁華,捱過五代戰亂紛爭,熏染兩宋金風細雨,最終淹沒于元初剽悍鐵騎。重修鹳雀樓總是人們在盛世下的一種心理期望。
走下台階,回望門樓上豎著“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著由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楹聯:“淩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不過感覺沈鵬先生的字體與這樓的氣勢還是不太相匹配。
來過了,上車,前往永樂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