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必須清楚並巧妙推進自己的外交利益,但過程中不應向他國“屈膝磕頭”。他國如果認爲新加坡在外交上可輕易低頭或舍棄原則,日後會指望新加坡同樣有妥協的余地。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昨天針對我國兩名資深外交官罕見地隔空掀起論戰發表看法時強調,我國這個彈丸之地之所以能在國際舞台上贏得尊重,就是因爲從不以“小國”思維自認卑微。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與我國巡回大使比拉哈裏(Bilahari Kausikan)前天就新加坡作爲小國應在大國面前有什麽樣的外交姿態意見分歧。馬凱碩在《海峽時報》前天刊登的一篇評論上,指我國應以中東國家與卡塔爾斷交爲前車之鑒,牢記“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爲”。
馬凱碩在文中說,卡塔爾因爲坐擁雄厚財力而“自以爲可以充當中等強國,幹涉境外事務”,並以爲它和美國的密切關系會讓它無需承擔一切後果。他未對中東國家與卡塔爾斷交所給出的原因置評,但強調卡塔爾正是因爲沒有遵守現實政治的叢林法則而招致惡果。
比拉哈裏:馬凱碩觀點嚴重具誤導性
馬凱碩借此評點我國外交團隊在南中國海課題上的言論不夠克制,並強調立場一致性和遵守原則固然重要,但我國外交不應只以這些見長。他說:“凡事都有正確的時機。大國爭得面紅耳赤之際並不一定是強調自己原則的最佳時間點。”馬凱碩進一步指出,我國在回應國際法庭就南中國海主權糾紛的仲裁時也應“考慮更周全”。
這個看法隨即遭比拉哈裏指爲“糊塗、虛假和著實危險”。他前天深夜通過面簿回應說,馬凱碩的觀點“嚴重具誤導性”,因此“即便是得罪老朋友也必須強烈反駁”。
比拉哈裏說,馬凱碩說這是現實主義的考量,“但現實主義並不意味低聲下氣,冀望獲得大國的認可和垂青”。他對馬凱碩“主張附屬關系作爲國家關系常態”感到失望和慚愧。
馬凱碩在文中也提到,建國總理李光耀之所以敢于公開議論大國事務,沒有以小國領袖自居,是因爲他在國際上獲得尊重。但隨著新加坡進入後李光耀時代,我國的外交行爲也應顯著改變。
比拉哈裏認爲這不但是錯誤的觀點,也冒犯了李光耀的接班人和在李光耀團隊領導下獲益的新加坡人。
他指出,李光耀之所以贏得尊重,正是因爲他和他的團隊並沒有對大國唯唯是諾。他們就事論事,也明確知道新加坡是彈丸之地,但他們從不受他人恐嚇,他們的外交作爲有不被國家面積和地理條件局限。
曾在2011年到2015年間擔任外交部長的尚穆根昨天下午也指馬凱碩的言論“學識上有疏漏”。他說,李光耀並沒有提倡怯懦或“小國思維”的外交政策,新加坡因此在國際上贏得尊重。
尚穆根說,自己任內從沒有忘記新加坡是小國,能做的東西有限。“但我同樣知道,一旦你允許別人欺負你,你就會一直受欺負。”
“有些其他國家的外長在我們不答允他們的要求時用不同方式威脅我們,或語氣嚴厲。但就如我們所有外長所做的,我直視他們,告訴他們我們的立場不動搖。他們的態度過後就改變了。”
新加坡會廣結善緣,但友誼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比拉哈裏說:“我們當然認識到國家大小和權力不對稱的情況……但這不代表我們須向他國屈膝或接受附屬關系是國家關系的常態。”
比拉哈裏指出,他“不認爲任何人會尊重一條走狗”。他說,李光耀在中國這樣的大國面前也能站穩立場,才贏得中國的尊重,與中國領導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馬印對抗期間,兩名印度尼西亞海軍陸戰隊員在我國麥唐納大廈放置炸彈炸死平民,我國也沒有同意印尼總統蘇哈多的要求,赦免死罪。李光耀在1973年走訪雅加達,在死者墓前撒花,化解了這段夙怨,也與蘇哈多建立起幾十年的交情。
葉光榮王景榮分別支持不同觀點
我國兩名前外交官的爭論引起學者和外交界廣泛關注,一些人認爲馬凱碩制造了“小國應服從大國”的錯誤觀念,另一些則認爲馬凱碩只是提醒小國應在外交上慎之又慎,無可厚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中南半島區域事務顧問葉光榮昨晚在個人面簿上貼文爲馬凱碩辯解,並指巡回大使比拉哈裏的回應“誇大其詞、全無必要”。
葉光榮說,馬凱碩的論點不過是說小國不應以大國心態自恃,以及新加坡短期內不會再有一個像建國總理李光耀那樣的領導人。“他的主要觀點是,作爲一個小國,我們應當心不要超荷。這樣的思路並沒有什麽錯誤或不敬的。”
不過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研究院執行副主席及我國巡回大使王景榮則指出,馬凱碩的文章仍制造了“小國應安分守己,如果阻礙到大國政治就不應該維護自身利益”的印象。
王景榮在發給媒體、回應馬凱碩文章的一篇評論中指出,馬凱碩主要關注的是我國在處理南中國海課題上不夠圓滑。他反駁說:“我個人認爲東南亞國家尊重新加坡的戰略定位和外交方面的努力。我們已根據我們所知和當下情況采取了所需的行動。”
王景榮也說,大國向小國施壓時,小國除了極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別無他選”。他寫道:“如果不站穩立場,只會鼓勵其他比我們大的國家向我們施壓。這麽做有代價嗎?當然會有短期甚至中期的影響……但國際關系如果純粹取決于國家大小,這並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