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台網顯示,2019年12月26日晚6時36分,湖北孝感市應城市發生裏氏4.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裏。
在地質構造上,湖北省跨越秦嶺褶皺系與揚子准地台兩大構造單元(地殼大型構造的基本單位),此次發生地震的孝感市就位于這兩大構造單元的交接處。
湖北省大地構造單元示意圖,黃色爲秦嶺褶皺系,綠色爲揚子准地台 | 湖北省地震局
從曆史上看,湖北鮮有地震發生。自有地震記錄以來湖北發生過3次6級地震,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932年的麻城(縣級市)。2000年後發生的最大地震爲2013年12月16日巴東(縣)Ms5.1級。
總體來說,整個湖北境內地震的頻率較低。一些關注地震新聞的朋友不免會問,連湖北都震了,難道真如網上傳言,是因爲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導致地球進入地震高發期了嗎?
2019年地震到底多不多?
2019年,我國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台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裏;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裏;6月17日台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裏。
5級以上地震(含6級及以上)發生過23次,幸運的是這些地震都沒有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也沒有對大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從全球地震次數來看,2019年全球6級以上地震118次,5級以上地震437次,4級以上地震564次,因此2019年也被很多人認爲是全球地震多發的一年。
但實際是怎樣的呢?2019年地震次數與過去的幾年相比,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爲此本文特意整理了2012年以來全球4級、5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次數。讓我們來看看2019年的地震到底算不算多:
2012年—2019年(截至12月26日)全球4級、5級及6級以上地震次數統計表
2012年-2019年(截至12月26日)全球4級、5級及6級以上地震次數折線圖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6級以上大地震這幾年來發生的次數沒有太大的波動,4級以上和5級以上地震次數2019年明顯高于過去幾年。這或許就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並不能預測未來地震發生數量的走勢,所以大家完全不用去想2020年會不會震得更多。
地球自轉和地震有何關系?情況複雜,有多種可能
關于全球地震次數增加的現象,網上有傳言說“與地球自轉速度減慢有關”。其實這是對地震與地球轉速之間相關性的斷章取義,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系,目前科學界依然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
目前研究針對地球自轉速度與地震的關系,大多集中在強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的關系上,對于強度較小的地震,依然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地球自轉速率之間存在相關性。
研究表明,地球自轉速率的不規則變化和全球中、深震每年釋放的能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地球自轉在地下70~700km 深處(中、深震震源深度範圍)所産生的彈性應變能與全球中、深震每年釋放的總能量在數量上是一致的,同時全球強震活動隨緯度的分布與地球自轉動能隨緯度的分布之間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具體而言,全球強震主要分布在北緯65度至南緯35度之間,中心點在北緯15度附近。科學家猜測,和地表自轉線速度、不同緯度線速度梯度均有關系。雖然地球自轉角速度各點相同,但線速度因緯度不同而不同,緯度越高線速度差值越大,使得地球內部能量積累向南北極逐漸減少。從空間上看,強震的分布與應力積累效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科學家通過統計發現,全球 Ms≥7.5 地震年發生頻次長周期變化與地球自轉速率“十年起伏”變化(主要與地核-地幔之間的耦合作用有關)呈負相關,即地球自轉速率減速期間,全球 Ms≥7.5 地震年頻次呈上升變化。但同時也發現,不同地區的地震活動和地球自轉速率10年起伏變化不同,有的地區也呈正相關。
也就是說,縱使對于強震,科學家也依然未能確定其發生的頻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存在特定的聯系。
目前未發現地震頻率和地球自轉之間有特定聯系
比如,我國科學家早在2004年就對1900~2000年間中國大陸地區淺源強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發現中國大陸58次Ms≥7.0淺源強震中,發生在地球自轉加快和減慢年份中的次數分別爲36次(62%)和22次(38%);333次Ms≥6.0淺源強震中,發生在自轉加快和減慢年份中的次數分別爲197次(59%)和136次(41%)。這與“地球自轉減慢,全球強震頻繁”的規律正好相反。
2018年,我國科學家又利用1963~2017年間中國大陸地區29次 Ms≥7.0地震和全球範圍內42次Ms≥8.0地震資料分析了其與地球自轉速率變化的關系,結果發現,中國大陸地區發生的Ms≥7.0級地震中,約81%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季節性變化的加速初期和高值點附近(減速初期)。全球發生的Ms≥8.0 級地震中,約68%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季節性變化低值點附近。
從上述研究結果來看,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系是複雜的,存在多種可能,有與地球自轉減速有關的,有與加速有關的。地震成因目前仍然是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所以大家不要被網絡上的言論帶偏了。
地震到底因何而起?和不可預測的地殼運動直接相關
關于地震成因,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構造(地殼)運動引發地震,這也是目前科學界公認的地震的主要成因。
目前全球主要的地震活動帶主要有以下幾個:
1)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于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這條地震帶上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以及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2)歐亞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該地震帶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裏,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
3)大洋中脊(海嶺)地震帶,該地震帶包括分布在各大洋的三個地震帶,分別爲大西洋中脊(海嶺)地震帶、印度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該地震帶以淺源地震爲主;
4)大陸斷裂谷地震帶,該地震帶分布于一些區域性斷裂帶或地塹構造帶中,主要有東非大斷裂帶,紅海地塹,亞丁灣及死海,貝加爾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等,主要爲淺源地震。
這些地震構造帶在某一個階段會出現相對活躍的階段,或許2019年它們就正好相對活躍,造成了全球小震數量明顯增多。而對于這些活躍時間段,現在科學家還不能明確地預測,所以未來會怎樣依然是未知的。
世界地震帶分布圖:上北下南,正中間爲太平洋板塊,綠色發亮的代表地震帶,處于地殼板塊交界處 | 來自網絡
2020地震會比2019更多嗎?
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板內大陸地震最頻繁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在占全球約7%的國土面積上發生了全球33%的大陸地震,20世紀全球因地震死亡的120萬人中,中國占到59萬。
我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六個地區分別爲: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甯夏、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中國地震帶劃分圖 | 來自網絡
一直以來地震學家都在不斷的嘗試去尋找地震周期,尤其是對Ms≥7.0的破壞性大的地震,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一套公認的地震周期律。
至于2020年地震會不會比2019年更多,目前是沒有辦法回答的。以人類現有的科學技術,根本無法預測地震,所以大家不要聽信網上的傳言,只管正常生活工作。
至于地震,就看看緊急避險,平常心對待吧。
來源:科學辟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