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語
“這功能藏在哪裏,怎麽找不到?”
“你轉賬給我了嗎?系統怎麽沒通知我?”
“我收到錢了,可是看不出是誰轉的……”
新型轉賬服務“PayNow”啓用首日,我和同事迫不及待地要當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卻在試用過程中處處碰壁,讓我們對這個翹首企盼已久的新功能有些失望。
從去年開始,這個全新轉賬服務多次見諸報端:不必再輸入冗長的銀行戶頭,只需要有對方的手機號或身份證號,就能進行轉賬;即便不是同一銀行用戶,也可以馬上收到款項……PayNow啓用首日注冊人數突破5萬人,但不少用戶在使用時發現,它既不夠方便,也不夠安全。
PayNow不是一個獨立應用,而是內嵌在各手機和網絡銀行界面中的一項功能。能否快速找到這個功能,是決定用戶能否順利注冊的第一步。
許多參與銀行的手機應用都在首頁增加了PayNow按鍵,或是在側欄中顯示PayNow選項。銀行用戶最多的星展集團卻最深藏不露:主頁沒出現,側欄也沒蹤影,要一路進到“轉賬”頁面,才在底部發現用PayNow轉賬選項。不過,星展昨晚已在手機銀行主頁打出PayNow廣告。
注冊PayNow的過程簡單快捷,只需要輸入個人手機號或身份證號,再選擇要綁定的戶頭即可。但要向PayNow用戶轉賬,就沒這麽方便了。雖說只要有手機號就能找到收款人,但這些手機銀行,不是無法搜索手機聯絡人,就是不允許複制粘貼號碼,到頭來,還是要背下八位數電話號碼,再逐個輸入——這似乎也不比記銀行戶頭容易多少。
好不容易向同事轉出第一筆錢,但半天不見回話。一問才知道,她根本沒收到轉賬通知。通過短信或社交軟件向收款人發送轉賬通知,是“PayLah!”或“Pay Anyone”等不同銀行的電子轉賬應用中都具備的功能;到了七家參與銀行通用的PayNow,卻連這個“基本款”都沒有,實在令人費解。
在PayNow還沒推出前,就有安全意識強烈的同事質疑,如果有了電話號碼就能轉賬,以後大耳窿會不會從別人那裏拿到你的號碼,偷偷轉給你一筆巨款,再向你索要天價利息?我對此一笑置之:無端端多了一筆錢,系統應該會通知我吧,最多把那筆錢再轉回給他就是了。
結果昨早一試用,發現不僅錢來得無聲無息,而且無名無姓。通過PayNow收到的款項,在手機和網絡銀行裏都無法顯示付款人姓名,只有一長串讓用戶不解其意的轉賬交易編號,要物歸原主都很難。這樣看來,同事對“大耳窿新型放貸法”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
平心而論,比起傳統轉賬方式,PayNow的確更加便捷。但在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用戶需求不斷提升的當下,這樣一個在“方便”和“安全”間兩頭不靠岸的新功能,實在有些雞肋。如果要向朋友轉小額現金,PayNow連電話號碼都記不住,太麻煩;如果要轉的是一大筆錢,收款人得不到通知,也查不出錢是誰寄的,更難以讓人放心。雖然銀行應該會有轉款人的手機號或身份證號,但收款人就得多一步驟跟銀行查詢。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PayNow,標志著新加坡向無現金社會邁進的決心,也承載著推動國人利用科技改變支付習慣的重任。本地三大銀行昨天都推出促銷活動,以高額獎金或現金折扣吸引客戶注冊PayNow。但比起一時的甜頭,更便捷的操作和更安全的機制,才能贏得用戶的長期信任和青睐。各家銀行也有必要緊密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改善這個全國性項目的易用性和安全性。
問世第一天的PayNow,是個被寄予厚望的“國民寶貝”,希望它能博采衆長,茁壯成長,讓更多國人享受到電子支付帶來的便利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