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到來之時,姜文已經五六年沒當過導演了。那是在一個國際電影節上,姜文遇到一位國內管電影的領導,二人進行了一組效率很高的對話:
領導:姜文你怎麽不拍東西了?
姜文:讓我拍嗎?
領導:誰說不讓你拍了?誰能攔得住你姜文拍電影啊?你姜文拍電影肯定有市場,應該抓住機遇。
回國後,姜文就拉起隊伍,成立了一個叫「不亦樂乎」的工作室。沒導戲的這些年,一直有人在給他遞小說和劇本。2004年秋天,一個朋友給姜文推薦一個短篇小說,女作家葉彌寫的《天鵝絨》。
那陣子,姜文也弄了幾個別的劇本,想到一些精彩的東西,但沒頭緒,一團亂,《天鵝絨》一來,一下就撞順了,構思都連起來了。
2005年,分居多年的妻子桑德琳回國和姜文協議離婚。同年,姜文和周韻注冊結婚。
離婚又結婚這一年,姜文開始籌拍《天鵝絨》,電影起名《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從《鬼子來了》開始,嘗試了編劇組的創作方式,嘗到甜頭後,《太陽照常升起》繼續編劇組。姜文找來過士行和述平跟他一起寫。
建組階段,有一些人哭著喊著要進姜文的組,有一個人是寫了一首屈原體的詩發給姜文,才得以成全。
2005年秋天,《太陽照常升起》正式開機,第二年春天在雲南拍完了九成戲分。爲了等新疆秋天的景,劇組停了幾個月。
8月底,姜文和周韻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取名姜太郎。電影裏最後那場小孩兒出生在鐵軌的戲,用的就是姜太郎。這也是周韻第一次演姜文的電影。關機那夜,姜文帶著大家高唱《國際歌》,從沒這麽高興過。
這次的投資,依然動蕩。王朔給姜文介紹了太合影視的董事局主席王偉做投資人,太合投3000萬。但後來太合發現,花完1800萬,電影才拍了不到三分之一,太合決定撤資。姜文的導演和演員片酬都沒要,還開始往裏搭錢,搭光了自己的錢以後又找姜武借了七八百萬,周韻也出了400多萬。還是不夠。
最終,焦雄屏找來英皇的楊受成和利雅博,楊受成願意投《太陽照常升起》。姜文提前告訴他,大哥,這部可能不賺錢,因爲這不是個商業片。楊受成說,沒事兒,我是一個要臉的人,我不在乎錢。英皇的錢進來以後,一舉完成影片。最終全下來,一共花了1000萬美金。
錢不夠花,是因爲姜文更會花了。《太陽照常升起》劇組動用了幾百只飛禽走獸,姜文覺著其中很多毛色質感都不對,都給改了,重新上色。姜文還從千裏之外運來了300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和數十噸鵝卵石和紅土。
任何一個環節,姜文要的都是極致。電影裏有一個重要道具,魚鞋。姜文要求,「拍攝要有透視效果,魚眼要有神,像活的」。
爲了達到姜文的標准,服裝組四處輾轉奔波,前後用了近一百個人工。鞋底是請雲南劍川的能工巧匠納的,鞋面用了貴州水族的馬尾繡,魚眼是請大理的刺繡師繡的,最終,合衆匠之力,打造出了十三雙巧奪天工的魚鞋。
姜文和各工種的合作都能過得去,唯獨配樂不行,他自己聊過這事兒:
我腦子裏老有音樂,有時候能唱出來,有時候唱不出來,這就是我跟作曲特別難合作的一點,這段兒畫面出來,我腦子裏已經有一段曲兒了,我等他那個曲兒跟我這個怎麽對上,對不上就特別搓火。
姜文拍完畫面後,找了久石讓來配樂。樣片送到日本,很快,久石讓做完了一稿,返回北京。姜文不滿意,飛到日本和久石讓面聊。久石讓彈鋼琴時習慣抽煙,二人在錄音棚裏發生爭執,僵持不下,久石讓怒扔煙頭,摔門而去。那天,久石讓扔了兩次煙頭,走了三次。
爭執的原因不複雜,送樣片前,姜文按自己的感覺,找了幾段莫紮特,已經貼到了樣片上,讓久石讓就按這個感覺走,還要比莫紮特更好一點。久石讓很不高興,沒這麽玩過。中間人一直在勸架,走了三次,勸回來三次。久石讓厲聲質問:「你告訴我音樂史上有幾個莫紮特?」
最終,《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在扔甩磕絆中完成了,姜文非常滿意,覺得真比莫紮特,還好一點。
電影全部做完以後,姜文送了審。這次很順利。2007年9月,姜文帶《太陽照常升起》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參賽前辦了個壯行會,姜文意氣風發,在台上還引了句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