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曆史罕見的蝗蟲災害,正在逼近中國邊境。聯合國糧農組織于近日宣布,非洲沙漠蝗蟲在持續入侵東非後,已飛過紅海蔓延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距中國一步之遙。
沒錯,你看到的都是蝗蟲▼
我國三大蝗蟲(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分布圖,以東亞飛蝗危害最大。
古人談蝗色變。蝗蟲出現之突然,擴散之迅速,危害之慘重,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在曆史上,中國蝗災的受災範圍和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常常引發饑荒,造成社會動蕩。
唐代《捕蝗圖》
憤怒的人們將一只巨型蝗蟲捆成了粽子
足見古人對蝗蟲有多痛恨。▼
古人如何治蝗?
中國史書中對蝗災的記載屢見不鮮。古籍中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蝝,即爲未生翅的幼蝗。
明朝蝗災發生次數
曆代皇帝在位期間都要來幾遭▼
古人在一次次迎擊蝗災的戰鬥中,發明和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漢代則有捕打蝗蟲和以土掩埋的記載;唐代繼承了前人捕而埋之、且焚切瘗、焚瘗及投水之法;宋代人們采取了掘種即挖出蝗卵毀掉,以免來年再生的措施。
唐代人工捕蝗圖,累得夠嗆。▼
然而,長達2000多年的治蝗曆史,蝗災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明清時雖已有從滋生地著手、根治蝗蟲的想法,但在封建時代,無法完成如此巨大的防治工程,只能局部“微操” ,終究是還是讓秋後的“螞蚱”繼續蹦跶了數百年。
民國治蝗,科學擡頭
進入民國,蝗災依舊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在其存在的38年中 ,除1924年、1937年、1948年沒有發現蝗災的記載以外 ,其余年份是無年不蝗。
民國時期各省蝗災次數。▼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英國使用有機氯農藥六六六治蝗獲得空前成功,國內學者深受鼓舞。我國植物保護界的權威、昆蟲學家邱式邦1946年就開始從事蝗蟲研究工作,是當時國內首個通過研究“六六六”粉和毒餌治蝗的科研人員。
治蟲安邦——邱式邦
解放後一手開創了新中國的治蝗事業。▼
新中國,地平線上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初期,每年大大小小的蝗災從未間斷。1950年,還發生過波及7省2市的嚴重蝗災。 1952年皖北泗洪一縣發生蝗蟲的面積就有30多萬畝,而且密度稠的地方用碗一撈就可裝滿。
解決蝗災成爲建設新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早在1951年,朱德同志就親自批准了人民空軍出動5架飛機,協助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在荒無人煙的蝗蟲發生基地滅蝗,寫下了中國飛機治蟲史上的第一頁。
飛機出動,治蝗放大招。▼
馬世俊先生畢業于北京大學農學院生物系,後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學成之後于1953年回到祖國。
回到祖國後,馬世俊先生與他的團隊對東亞飛蝗這個種群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治理方案。
通過綜合防治,大規模的蝗災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中央人民政府利用建國前在解放區的治蝗經驗、蘇聯的治蝗援助、各蝗區的治蝗成果,先後制定了“人工捕打爲主,藥劑防治爲輔”和“以藥劑防治爲主,人工捕打爲輔”的治蝗政策。此後,蝗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新時期,治蝗仍要持續下去
步入新時代,我國治理蝗災成果豐碩,經驗和技術較成體系,初步實現了“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的治理目標。
@非洲沙漠蝗,來了我們有“獵槍”。▼
蝗蟲危害得到持續控制的背後,得益于中國目前已經搭建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公共防控體系,蝗蟲防治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不斷拓展的國際治蝗合作的巨大功勞。
當前,蝗災已納入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管理範圍,各蝗區均成立了防控指揮部,確保發生蝗災後能夠有效防控。
無人機飛防,投入戰場。▼
這一次,據說有近4000億蝗蟲或將鋪天蓋地而來。
治蝗,我們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