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素有“計算機界諾貝獎”之稱的圖靈獎,距離現在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在這50多年間,誕生了幾十位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家以及幾十項科技成就。
從智能設備到5G,從無人車到AI,在計算機的進化版圖中,計算機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事物,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而這一切的發展,幾乎都沒有逃過“人工智能之父”圖靈的預料之中。
圖靈從16歲,就開始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在1931年,成功考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正式開始他的數學生涯。
同年,著名的“哥德爾定理”出現,這個定理認爲,沒有一種公理系統可以導出數論中所有的真實命題,除非這種系統本身就有悖論。
馮·諾依曼
後期,圖靈從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到回母校任教,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發表了好幾篇非常有分量的論文,不僅贏得了外界的贊揚,還得到了馮諾依曼的認可,甚至馮諾依曼還由此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
1936年,圖靈向倫敦權威的數學雜志投了一篇題爲《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的論文。正是在這篇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中,圖靈開始提出著名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的設想,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圖靈的正常研究工作。圖靈被派往戰時的英國情報破譯中心,專注于破譯當時被截獲的德國軍事情報。
當時德國軍事情報有一個機密性非常強的通行密碼機“謎團” (Enigma),德國方面一直對這種密碼設備信心十足,因爲他們認爲,要想破譯謎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密碼破譯機
圖靈也因此參與了世界上最早電子計算機的研制工作。並在二戰結束後, 獲得了當時政府的最高獎項——大英帝國榮譽勳章(O.B.E.勳章)。
1946年,在當年情報中心破譯小組的紐曼博士的提議下,皇家學會在曼徹斯特大學大學一個簡陋的實驗室,開始著手開設電腦實驗室,而這個實驗室,在圖靈的加入後,正式成立。
克勞德·香農
1950年,圖靈正式發表了題爲《計算機器與智能》的這一劃時代論文,並向大衆聲明:
機器能思考嗎?
在這個論文當中,圖靈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最初設想:如果一台機器輸出的內容和人類大腦別無二致的話,那麽我們就沒有理由堅持認爲這台機器不是在“思考”。
這個模仿測試,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圖靈測試”:
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
進行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麽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爲具有人類智能。
圖靈也因此,被稱爲“人工智能之父”。
盡管艾倫·圖靈出生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遠不如今日的時代,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爲今天最偉大最值得紀念的人之一。可以說,他爲計算機領域奠定了不可埋沒的基礎,沒有他,就沒有計算機的今天。
其實我們往回看,相比于其他數學家的成長軌迹,圖靈並沒有特別明顯優勢的家庭環境,只是祖父是曾獲得劍橋大學數學榮譽學位,然而他父親的數學才能卻平平無奇。圖靈的家庭教育,其實對他以後在數學及計算機方面的成就並沒有多少幫助
華羅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