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黃河流經東阿,在河曲處形成淤地,人煙漸旺。這裏是黃河下遊最窄處,這裏是七步成詩的曹植魂居之所。聽魚山梵呗,食黃河鯉魚,觀黃河波瀾,成爲東阿的獨特風光。
艾山卡口水流急
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終于來到了東阿縣艾山村。
“這幾天,村裏正忙著修整道路和院落,下一步要打造成鄉村旅遊觀光區,明年春天再來,就是另一種景象了。”74歲的艾山村村民李兆忠高興地說。
從村路走向李兆忠家,左手邊是一片低矮的植被,由于寒冬已至,樹葉早已一片不剩。李兆忠介紹,這是牡丹林,每年4月花開時,艾山牡丹節會吸引來大量遊客。
艾山坐落在華北平原黃河西岸,雖只有幾十米高,但卻全國聞名。村裏祖祖輩輩相傳,早年艾山盛産可以入藥的艾草,特別是出産的一種九頂艾草極爲罕見,每到收獲的季節,天上的仙女就會下凡來采摘。艾山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不過它的名氣卻源于艾山卡口。
艾山村邊,就是黃河下遊最窄處的艾山卡口。
山東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艾山處于黃河左岸,對面爲平陰外山,兩山挾持,形成天然的河道卡口。艾山卡口素來被視作黃河下遊河道由寬變窄的分界。“艾山卡口以上河段河道寬一般在5到10公裏,而艾山卡口往下的河段河道寬僅爲1.5公裏左右,一下子縮小成五分之一。”
更令人稱奇的是,艾山腳下的險工壩與對岸山頭對峙最窄處,黃河河道寬度只有275米。每到汛期,當急速的黃河水從上遊蜂擁而到艾山河段時,便被擠在狹窄的河床內,咆哮、怒吼、奔騰,形成不是壺口卻勝似壺口的壯麗景觀。當地有詩詠道:“秋觀浪湧冬觀冰,正月十六放河燈。黃河鯉魚跳卡口,艾山腳下鎖蛟龍。”
“有魚無菜,不算慢待”
除了卡口的奇觀,還有“蛤蟆”的故事。黃河邊這座山又稱蛤蟆山。原因是東南坡上有一塊造型奇異的大石頭,攀附在崖壁上,形狀如同一只碩大無比的蛤蟆,由遠望去猶如大蛤蟆一顛一顛地朝山上爬行。村民李兆忠說,當地人管這個景觀叫“黃河泛舟觀動石,一只蛤蟆爬峭壁”。
據了解,這裏曾是濟水故道,清朝時又是運鹽河,黃河于1855年奪大清河之後,河運才逐漸衰落。李兆忠介紹,過去,從河南到山東來往的河運船只,曾經無數次經過蛤蟆石。“只是後來隨著黃河淤積,周圍地面被整體擡高了十多米,山的氣勢不再,河裏行船也成爲曆史。”
在東阿,鯉魚是特色。“有雞無魚,不算宴席”“有魚無菜,不算慢待”,這是東阿人再熟悉不過的兩句老話。這裏的魚,指的是東阿的黃河鯉魚。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鯉魚就被當作貴重的饋贈禮品。曆史記載,孔子20歲時,妻子爲孔子生下一子,當時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爲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爲鯉,字伯魚。
魯菜的代表之作糖醋鯉魚正是以黃河鯉魚爲原料制作而成。此菜香味撲鼻,外脆裏嫩,且帶點酸,成爲一道佳肴。
黃河鯉魚成地標
在山東境內,黃河流經的地方大多出産黃河鯉魚,而東阿黃河鯉魚卻擁有“中國農産品地理標志保護産品”和“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獨特身份,2017年到2019年,更是連續三屆獲“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金獎”稱號。
黃河鯉魚雖然身份不俗,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品種“建鯉”的推廣及黃河的斷流,給野生黃河鯉魚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時至今日,黃河鯉魚重回餐桌,仍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困難。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解,以爲黃河鯉魚就是養在黃河水裏的鯉魚,也說不清楚黃河鯉魚有什麽特征。”東阿縣大橋鎮的黃河鯉魚養殖戶馮先生介紹,黃河鯉魚外形獨特,金鱗赤尾、體形梭長,在口感上,與其他鯉魚也有不同。
黃河鯉魚養殖在東阿的快速發展始于2010年,如今,大橋鎮的黃河鯉魚養殖基地年外銷魚苗1.2億尾,已成爲全省最大的黃河鯉魚良種供應基地,良種繁育、無抗生素養殖等技術在省內居于領先地位。
然而,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養殖的黃河鯉魚主要靠吃飼料,吃的飼料多了,生長速度加快了,口感卻並不好,市場不認可。爲了提升黃河鯉魚的品質,當地水産部門探索改良養殖技術,對上市前的黃河鯉魚進行活水淨養。“其工藝是把黃河鯉魚撈上來之後的15至20天之內,不給投任何食料,然後用循環水沖。這樣,它體內該排泄的東西都排泄出來了,魚的口感也上去了。”馮先生解釋。
曹植墓靜臥在魚山遺骨失落成遺憾
在東阿,有一座很有名的墓,墓主人便是名垂青史的文學家、留下《七步詩》的曹植。
曹植葬在了東阿魚山。魚山海拔82.1米,位于東阿縣城南19公裏處,爲泰山西來的余脈。曹植任東阿王期間,很喜歡魚山。一次到魚山遊玩時,他忽聞空中梵樂大鳴,他獨聽良久,記錄下來,寫成了“梵呗”,流傳後世。所謂“梵呗”,是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贊唱佛菩薩的頌歌,如今魚山梵呗已經成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自古,曹植墓就是荒涼的。盡管曹植有諸侯王的頭銜,但他死後遠離家族墓地,獨自長眠魚山。因此,曹植墓很早就破敗不堪。隋代時,曹植墓已經坍塌。他的十一世孫曹永洛發現後,奏請北齊孝昭皇帝恩准,才對曹植墓進行了維修。
1951年春,有人發現一男孩正拿著一把刻有“曹子建”銘文的佩劍玩耍,于是把佩劍買了下來,隨後平原縣有關方面派了兩名工作人員,和東阿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一起,對曹植墓進行了清理發掘。
古墓發掘前,當地就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破開曹子建,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百姓想當然認爲,曹植墓中裝滿了金銀珠寶。然而挖開墓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墓中的隨葬品較珍貴的只有曹植王冠上的金雕1枚、墜珠3顆、瑪瑙2顆、玉帶挂鈎1副、金質佩劍鎖鏈一挂,其余全是普通的陶器。另外,還發現了曹植的28塊遺骨。
不過世事流轉,這些遺骨後來不知下落,留下了千古遺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