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上周共出現54起骨痛熱症新病例,顯著低于前兩年同期的266起和293起。專家相信,這是因爲前些時候茲卡疫情擴散導致人心惶惶,民衆提高警覺,更積極預防伊蚊滋生。
每年6月至10月天氣炎熱時,一般都是骨痛熱症高峰期,不過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病例數量異常少。有專家認爲這或許是因爲之前茲卡疫情擴散,導致人人“談蚊色變”,反而提高警覺預防伊蚊滋生。
上星期,即7月16日至22日,本地共出現54起骨痛熱症新病例,跟去年同期的266起與前年的293起相比,今年的數目只是往年的五分之一。
以今年總數來看,截至本月22日,本地共有1607起骨痛熱症病例,與去年同期的9879起相比,今年的病例數目少之又少。
對此,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顧問醫生梁浩楠受詢時認爲:“之前的茲卡疫情導致人心惶惶,這或許有助提高公衆的警覺心,使他們格外留神,避免爲伊蚊創造滋生的溫床,相信這多少有助減少骨痛熱症病例。”
陳笃生醫院傳染病與流行病學研究所主任梁玉心教授受詢時也指出,本地2013年及2014年爆發骨痛熱症疫情時,主要是骨痛熱症第一型病毒引起。到了2015年,第二型病毒已取而代之,因此本地社群在一定程度上已建立起免疫力。
不過梁玉心還是提醒公衆:“千萬別因此而掉以輕心,應繼續盡每個人的責任,避免伊蚊滋生。”
根據國家環境局與衛生部前天聯合公布的今年第二季骨痛熱症監測數據,抽樣調查初步結果顯示,上個月,有超過五成的骨痛熱症病例是因第二型病毒造成,骨痛熱症第一型病毒則導致約22%的病例。
另20%左右的病例是因第三型病毒所致,其余極少病例是由第四型病毒造成。
取代第一型病毒
第二型成首要病源
值得一提的是,骨痛熱症第二型病毒是在今年1月取代第一型病毒,成爲導致公衆染病的主要病毒。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今年5月啓動“全民滅蚊運動”(Do the Mozzie Wipeout)時提醒公衆,環境局的監控行動顯示,本地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數量仍維持在高水平,民衆對防蚊工作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環境局網站上的資料也顯示,今年4月至6月間,本地共有49個骨痛熱症黑區,比首季的59個黑區來得少。這49個黑區中的34個已在6月30日前從黑區名單中除名。
第二季度巡查常見五大積水處
住家
■ 家用容器
■ 花盆盤子
■ 裝飾容器
■ 變硬的泥土與植物
■ 馬桶與水槽
公共場所
■ 垃圾
■ 封閉式周邊溝渠
■ 排水彎管
■ 被丟棄的家用容器
■ 變硬的泥土、植物 與樹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