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國會預算案撥款築造美墨邊境牆問題,美國四分之一聯邦政府機構關門。美國總統特朗普爲之發起旋風式公關戰。不僅把上任首次白宮全國講話奉獻給“牆”,還專程視察美墨邊境地區,爲“牆”造勢。
新年伊始,新國會剛開張,特朗普即將迎來4年總統任期的下半程。起承轉合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特朗普選擇“牆”作爲華府新一季政治大戲破題的題眼,而掌控新國會“錢袋子”的民主黨毫不讓步,擺出強硬的對抗姿態,部分民主黨國會參議員聲稱在僵局解決前,不討論其他無關議案。
“牆”,成爲特朗普和民主黨正面交鋒第一場硬仗。
實際上,美墨邊境牆不是特朗普的創意。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時任總統老布什就開始建造邊境牆。他離任後,克林頓和小布什接著造牆,奧巴馬時期繼續加以維護。如今,包括柵欄、水泥牆、鐵絲網在內的各種屏障,在美墨邊境綿延約1100公裏,修建之時並未引發劇烈爭議。
而特朗普現在所要求的,不過是國會撥款57億美元,加建約374公裏邊境牆和柵欄。與美國預算項目動辄數百上千億美元的金額相比,這並非大數;美墨邊境長逾3100公裏,加建長度不足以使美墨邊境現狀有根本改觀。再說,特朗普執政頭兩年,國會參衆兩院盡歸共和黨掌控,但未給特朗普的造牆計劃劃撥任何款項。何以到了民主黨掌衆院、共和黨掌參院的局面形成,便出現如此針尖對麥芒的對峙僵局,更導致政府停擺時間創下新的紀錄呢?
1
一切爲了大選
說來有點話長。特朗普所主張的邊境牆,不管建不建得成,恐怕都會以“特朗普牆”在曆史上留下重重一筆。在筆者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道“特朗普牆”,不僅是特朗普爲自己總統任期後半程開局選擇的題眼,更是特朗普2015年6月宣布參選總統時精心設計的開場白;而他宣誓就職總統僅僅一周就放出的“大招”,就是頒發行政令限制全球難民和部分國家移民入境,這與造牆主張息息相關,當然不會是巧合。
當初,2015年6月,特朗普在紐約特朗普大廈宣布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很多媒體在娛樂版發布這條消息,把他在參選聲明裏許下的首個競選承諾——在美墨邊境“修建一道大大的牆”,以阻止來自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的恐怖分子、罪犯、強奸犯和毒販進入美國,看成一個笑話,一個具有明顯種族歧視色彩的政治不正確樣本。
但特朗普不僅贏了大選,還身體力行地證明,他的造牆主張,非但不是笑話,而且擁有讓共和黨選民産生“觸電般激情”的巨大能量,是他勝選的重要原因。在他的競選集會上,萬人齊呼“造牆,造那道牆”口號的場景反複上演,令人震動。兩年來的民調穩定顯示,逾八成“特朗普選民”支持他的造牆主張。上任兩年來,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取向有目共睹,不僅封堵難民,打擊非法移民,還致力于大量削減亞裔移民數量。從移民入境限制令到零容忍的“骨肉分離”邊境政策再至這堵“特朗普牆”,一脈相承。
特朗普在宣誓就職當天就宣布將競選連任。而從2016年大選到2018年中期選舉,造牆和加強邊境安全始終是特朗普賴以動員共和黨票倉的核心訴求,預期2020年競選連任也不會例外。對他和共和黨來說,總統任期後半場的首要任務,無疑是明年的大選,而這同樣也是民主黨的首要目標。
所以,盡管擺在桌面上的,是白宮和民主黨就政府部分停擺責任相互指責,是美國邊境安全是否存在危機、造牆是解決問題的靈丹抑或昂貴又不中用等爭議,但僵局的背後,首先是白宮和兩黨的政治計算,是著眼于2020大選前景的排兵布陣和實彈演習。這正是“牆”成爲華府新年政治題眼的第一層原因。民主黨抨擊特朗普對“牆”的執念是“爲贏而贏”“證明自己能力”“顯示男子氣概”“情緒治國”,政治攻讦的成分恐怕更多。至于民主黨抨擊造牆是中世紀的解決辦法。特朗普回怼說:“的確,它是中世紀的解決辦法,但當時有效,現在甚至效果更好。”
2
黨爭擴大化算什麽
不過,此前有猜測,基于國會參衆兩院由兩黨分治的新局面,特朗普可能調整其執政風格和策略,現在,由于“牆”裂的僵局大都迅即蒸發。
此間觀察家認爲,從“牆”爭來看,特朗普顯然無意改變自己執政風格,將繼續走分裂治國的路子,這是他的競選法寶,也只有這樣,他才能有效維系自己的基本盤。最新民調表明,多數共和黨選民支持政府繼續關門,直到國會撥款造牆;相應地,多數民主黨選民則反對捆綁政府停擺與國會撥款造牆,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進一步指責特朗普在政府關門問題上以美國民衆爲人質,以國會造牆撥款爲贖金。
而“特朗普牆”的特殊背景語境,又使圍繞造牆問題的激烈黨爭,擴大成“文化戰爭”或者說“身份認同戰爭”。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內,都有許多人認爲“特朗普牆”所承載的意義遠遠超過邊境安全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成爲特朗普主義的象征,是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對美國社會日益文化多元、種族多元趨勢的一種回應。
在激烈批評特朗普的人士看來,造牆“象征著仇恨、歧視和恐懼”,是通過挑起選民焦慮、憤怒和怨恨情緒吸引選票的危險策略,是“使美國重新變白”的種族主義地標,分裂並隔離“我們”和“他們”的楚河漢界。衆議長佩洛西曾經公開抨擊特朗普的造牆主張“不道德”“非美國”。《達拉斯新聞報》則認爲,表面上,政府停擺僵局是因爲國會預算案拒絕爲特朗普牆撥款,但實際上,這是關于界定美國和美國人的兩種理念的尖銳對抗,關系到美國國家形象的設定。造牆之爭上升到這般高度,兩黨妥協空間便進一步縮水。
3
“邊境牆”之外的“認知牆”
造牆之爭升級的第三層原因,在于事實抑或假新聞之爭築成的“認知牆”。近年美國一個突出現象,也是美國社會分裂的重要推手就在于,民主、共和兩黨選民賴以作出判斷的事實基礎、信息來源、所信任的新聞媒體經常截然不同。民主黨選民相信是事實的,共和黨選民往往認爲是假新聞,反之亦然。特朗普是這場假新聞大戰的主要焦點人物,美國主流媒體頻繁針對特朗普的言論進行嚴格的事實核查。在這場造牆之爭中,對峙雙方的事實認知存在巨大出入。例如:
恐怖分子
白宮說:約4000恐怖活動嫌疑人去年從美墨邊境進入美國。
而媒體的事實核查結果是:這些恐怖活動嫌疑人絕大多數在機場被拘留,僅6人是在徒步非法越境時被捕。
非法移民入侵
白宮說:非法移民從美墨邊境大舉入侵美國。
媒體事實核查說:近半數非法移民是搭乘飛機或持簽證合法進入美國後逾期滯留。並且政府數據顯示,過去10年裏美國非法移民人數不僅沒有增加,事實上還有所下降,目前已降至1070萬人。
毒品走私
特朗普說:進入美國的海洛因九成通過美墨邊境。
媒體說法:這是蓄意誤導,海洛因進入美國絕大多數是通過美墨邊境檢查站點走私,而非通過特朗普希望建造隔離牆的地區。
犯罪
白宮說:非法移民帶來大量犯罪問題。特朗普質問:“在國會有作爲前,我們還必須流多少美國人的血?”
媒體事實核查:美墨邊境美國一側的城鎮,屬于美國最安全城鎮之列,犯罪率遠低于許多美國內地城鎮。
安全危機
特朗普說:美墨邊境存在“不斷增長的人道主義和安全危機”。
民主黨說:不存在的。
邊境安全
特朗普說:民主黨不願政府撥款加強邊境安全。
民主黨說:重視邊境安全,但造牆“昂貴而無用”。
……
大選以來,圍繞特朗普言論政策,多數美國主流媒體一直是這樣的畫風。
固然,特朗普的鐵杆支持者未見得在意《紐約時報》和CNN等媒體如何批評特朗普,甚至還會氣憤和反感。記者在采訪特朗普競選式集會和共和黨選民時多次遇到這樣的反應。但是,這不等于這些媒體的事實核查沒有殺傷力。這些事實核查的真正受衆更多是民主黨選民,其結果,圍繞特朗普及其造牆主張,不同的事實認知導致民意繼續沿黨派界線分裂。
如此一來,圍繞修建邊境牆的黨爭、文化戰爭、事實之爭,層層加碼升級,意味著雙方更難妥協和讓步,僵局更加難以打破。凡此種種,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兩個懸念。
4
懸念之一
政府停擺的終極解決方案會是什麽?兩黨還可能達成妥協嗎?
需知,政府停擺越久,對民生和經濟的影響就越大,輿論和民衆態度都會出現位移和轉向。因之政府關門,對特朗普和民主黨,都是容易自傷的雙刃劍。是否、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妥協,這是特朗普與民主黨共同面臨的選擇題。
特朗普並非不識時務,不講策略,不撞南牆不回頭之人。在《做生意的藝術》中,他列舉十余種交易“訣竅”,“妥協”不在其中,但“變通”和宣傳造勢則爲其津津樂道。他在書中說:“我依靠靈活性來保護自己。我從來也不把自己對某一項生意或一種方法拴得太死……一旦做一筆生意,我總是設計至少半打方案以使其成功。” 此次政府停擺,他要求國稅局返稅工作照常進行,可謂其識時務而主動變通之例證。
客觀上,僵局之外,妥協或者變通的選項始終存在。特朗普仍有可能妥協——將“夢想生”留美和邊境牆相捆綁,提出民主黨有可能考慮的“交易”選項;也更有可能變通——繞過民主黨,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從而使用五角大樓軍費和工程兵造牆,當然,特朗普和民主黨也可以繼續對峙,直到取得各自想要的公關效果。對特朗普來說,一個關心美國邊境安全、堅決打擊非法移民、忠實兌現競選承諾的總統形象的塑造和傳播,直接關系到他2020年競選連任的願景。
妥協本是現代西方政治文明所習以爲常的政治運作規則。英國作家G.K.切斯特頓(Chesterton)曾說:“妥協在過去,意味著半條面包好過沒有面包。在現代政治家當中,妥協看來實際上意味著半條面包要比整條面包更好。”簡言之,各有所獲,好過獨吞。英國政治大家埃德蒙·柏克的名言更進一層: “所有政府,實際上,人類每一利惠福享,每一美德善行,每一明智之舉,莫不以妥協和交易爲基礎。”
不過,在黨爭日趨激化的美國,變通相對容易,妥協,今日還可能做到幾分?
5
懸念之二
“特朗普牆”,會成爲新的美國精神地標嗎?
或者借用國會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的說法:邊境鋼鐵牆抑或自由女神像,究竟哪一個才是美國精神的象征?
牆,自古有之,內斂、防禦、隔絕,團結“我們”,分離“我們”和“他們”。按維基百科的解釋,牆在建築學上指一種垂直向的空間隔斷結構,用來圍合、分割或保護某一區域。《說文》釋“牆”,垣蔽也。壘土爲牆,意在收藏。
曾幾何時,美國給世界的印象是一個富有荒野開拓精神的開放國家。從東向西,由南至北,天寬地廣人稀。即便在紐約這樣的大都市近旁,也有大片的曠地。在美國國內旅行,一照(駕照)一卡(信用卡),盡可以無拘無束地駕車漫遊。
新年朋友聚會時,和一位中年亞裔女性閑談。她說,20多年前,她初到美國,飛機上是各種膚色的人。入關時,工作人員滿面笑容地對他們每個人說同樣一句話:“歡迎來到美國”,她當時非常震撼。去年,她返鄉探親,回美時盡管手持美國護照,仍然被滿臉懷疑的海關人員盤問。她說,美國變了。
筆者在采訪中,也時常感受到,美國有形牆或許沒那麽多,無形的牆卻當真不少,而且這些年似乎在不斷壘高。自2016年大選以來,“牆”,更成爲美國社會的燙手熱詞。追究起來,更難逾越的高牆,恐怕不是實體牆,而是認知牆、觀念牆、文化牆、種族牆。
建實體牆易,破心中牆難。
有形無形的“牆”的存在,使得美國擁有格外多維、多重的面孔。特朗普的上台,或許並未創造美國的新面孔,而只是把舊有的,轉換一點角度,撕下幾重面紗,呈現給世人看。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移民東來,飄洋過海,第一站大多落腳紐約港艾麗斯島,島旁矗立著自由女神雕像,基座上镌刻著紐約女詩人埃瑪·拉劄勒斯(Emma Lazarus)的著名詩篇。在她的筆下,自由女神的名字是“流放者之母”,高舉火炬的手閃耀著對整個世界的歡迎,沉默的雙唇向著“舊世界”呼喊:
將你疲倦、可憐、瑟縮著、渴望自由呼吸的民衆,
將你擠滿海岸、悲慘不幸、被抛棄拒絕的人,交給我吧。
將那些無家可歸、在暴風雨中顛沛流離的人, 送給我吧,
我在這金色門旁舉起我的燈!
但倘若登島參觀自由女神像,便會發現,基座是關閉的、被牆包圍著,不進入牆內,詩句無從得見。
(來源:瞭望智庫 文/徐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