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技術創新在剛出現時都會吸引大量的關注,但往往難以兌現其最初的承諾。經曆過不可避免的崩盤後,最終會化成一波相對平緩且更持續性的浪潮。這被美國的研究和咨詢公司Gartner稱爲“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
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
隨著新的公司從最初破産和放棄經營的“廢墟”中重新崛起,新加坡的共享單車行業可能即將迎來第二波浪潮。
第一批參與者已退出,共享單車市場現在只有三家企業——SG Bike,Anywheel和Moov Technology。
這會有什麽不同?
以上三家都是新加坡本土企業,它們的模式能否在本土取得成功,直接關系到自身的利益。初步迹象還表明,這批企業已從最初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監管環境也很有利,使長期增長成爲可能。
教授簡介
GOH Puay Guan | 吳培源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分析與運營管理系副教授
美國·史丹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
教研領域:全球供應鏈結構的變化、技術對供應鏈的影響、亞洲企業的全球化等
以前的共享單車商業模式是建立在用戶網絡的創建和快速擴張的基礎上。然而,與Facebook或Netflix等基于數據的高度可擴展的平台商業模式不同,維護有形資産的自行車網絡還需要運營和成本。
盡管可以分攤間接成本,但共享單車大部分運營成本是實體的、本地化的,與純數字化的科技平台相比,想要擴大業務規模的難度更大。
逐城擴張
當年巅峰時期,新加坡大街小巷有的共享單車超過20萬輛。如今,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 批准的持運營牌照自行車數量爲45,000輛,更加易于管理。
此外,自從每輛自行車的牌照費用減半以來,單位成本也下降了。每輛自行車越早達到盈虧平衡點,由于損壞和維修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就越低。
目前的三家企業中有兩家表示,他們正考慮在特定社區如荷蘭-武吉知馬(Holland-Bukit Timah)和榜鵝(Punggol)采取一種謹慎的、逐城鎮、本地化的擴張方式。
這很明智,畢竟自行車的行駛距離有限。使用最頻繁的人群可能會騎自行車到主要的地鐵或巴士站。
因此,確定特定區域內自行車和用戶的最優集群是明智的策略。鑒于在每個區域內的自行車投放量相對較小,每輛自行車的利用率能夠大幅提高,且每輛自行車的潛在用戶比例會更高。
放慢擴張步伐也能讓企業先了解客戶的行爲和需求,從而更有效地配置資源。
更廣泛的選擇
第二波共享單車企業擁有更廣泛的出行工具選擇,包括電動自行車和個人出行設備(PMDs) ,從而滿足不同的客戶群體。
外賣市場的不斷增長也爲共享單車帶來了潛在的新需求,尤其是在最近禁止電動滑板車駛入人行道的情況下。
隨著共享單車市場的日趨成熟,共享單車企業可能會發展成B2B模式,帶來合作和收購機會。這一點在更加成熟的市場已經實現: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和中國的滴滴都收購了共享單車公司,以拓寬它們的出行服務。
在中國,共享單車還與電子支付、外賣和基于地理位置的推送成功結合。
有了這些因素,新一波共享單車公司成功的機會也更大。然而,在實現成功的商業模式方面仍然存在挑戰。
當前,共享單車仍必須停放在指定區域,這意味著它所提供的便利性仍然無法精准到每一戶。消費者使用率將取決于這些指定區域的位置。
要讓用戶更便捷地使用共享單車,可以考慮在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開放未使用的摩托車停車場,以供共享單車使用。
擴大規模
共享單車公司還必須在人口密集地區運營,以更好地平衡供求關系,並降低重新配置自行車的成本。
另一個挑戰在于擴大規模。共享單車業務中,經營者對資産擁有所有權,並需要在短時間內將其出租。這一點與寫字樓或其它物業租賃沒有什麽不同,因此提高資産利用率是實現盈利的關鍵。每個集群也相當獨立。
共享單車公司還需要應對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彌補自行車修理的費用。畢竟現在很少有公司收取押金,這可能是增強市場接受度的一種方式,也是考慮到之前的公司如oBike在退出市場之後,卻不退還已收取的押金,消費者普遍表示反感。
新加坡第二輪共享單車風潮能否取得成功還有待觀察,但有迹象表明,這些新的本地公司已經意識到了潛在的挑戰,並正在努力應對挑戰。
與個人出行工具一樣,自行車出行已成爲不少發達城市交通選擇的一部分,它有助于連接公共運輸樞紐與家的路程,解決“最後一公裏”問題。
在新加坡,共享單車或許不會成爲下一個估值數十億美元的獨角獸行業,但在目前新規定以及企業采取的漸進策略之下,它最終有望形成一個可盈利、可持續的業務。
或許,限制增長的關鍵因素在于客戶每次使用共享單車的騎行距離。
文章英文版原載于Think Business,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原題爲Is bike sharing about to bounce back?
作者:Goh Puay Guan,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分析與運營管理系副教授
翻譯:陳思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市場 | 共享單車爲何難賺錢 教授:高估用戶素質低估對手
市場 | 18萬新元罰款,新加坡對共享單車出重手了!
深度|無處安放的共享單車,怎麽能都怪這屆用戶素質不行?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文章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