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前總理李光耀,在世界政壇上久負盛名,他不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大師。
新加坡能以區區彈丸之地,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迹,李光耀功不可沒。
衆所周知,新加坡的民族主體構成是華人,占到了總人口的75%,這個比例非常大,李光耀也不例外,他同樣是華人的後代。
同宗同文就會有很強的民族認同感。
不得不說,老一輩的南洋華人是十分愛國的,被譽爲“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就是一位傑出代表。
陳嘉庚先生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抗戰期間,他組織成立“南僑總會”帶頭募捐,三年間共捐助4億國幣,衣服、食物和藥品更是不計其數。這種身在南洋卻心系祖國的情懷,著實令人敬佩。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遊說李光耀,希望將華語定爲新加坡國語,理由是:目前華人占到新加坡總人口的七成。
不過該提議被李光耀拒絕,並且他還訓斥道:“除非你們把我打倒,否則絕不可能。”
李光耀心裏非常清楚,得罪了中華總商會,將會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利。那他爲何甯願冒著得罪75%華人的危險,也不把華語作爲新加坡的國語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怕引起新加坡的分裂
雖然新加坡的主體民族是華人,占到總人口的七成,但是畢竟新加坡還有三成的馬來人和印度人。
李光耀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爲如果把華語定爲新加坡國語,將引起馬來人和印度人的極大不滿,如果情況失控,就會引發內部騷亂,讓新加坡四分五裂。
正因爲考慮到各民族的平衡性問題,李光耀才會拒絕將華語定爲國語。同樣,他也不會同意選擇馬來語或者泰米爾語中的任何一個。
第二、英語比華語更具“優勢”
李光耀曾在自己的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指出:“曆史顯示,能講英語並與世界溝通的能力,已成爲新加坡的成長故事中最爲重要的因素之一。”
李光耀認爲,新加坡是一個蕞爾小國,它能做到的只有適應和融入世界,而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因此只有掌握了英語,新加坡才能更爲主動的與世界進行對話。顯然,在李光耀看來,華語在當時不具備這樣的優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新加坡開始注重提升學校的華文水平,爲的是新加坡人日後到中國工作或者跟中國做生意時,能夠具有一定的優勢。
參考資料:《李光耀觀天下》
點擊閱讀 警惕素凱泰的陷阱 閱讀是修養,分享是美德
未經書面同意 請勿轉載
THE END
完稿小編:趙見見 選題老編:潘瑩斌
專稿作者:戴慧成 左 傳 丁子懿
出品商:見山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關于我們:見山博物 公衆號 JSBWZZ
出版時間:周一、三、五 20:00–22:00 時
商務聯系:P28252 (接頭暗號:99)
重案回顧 目錄帖 2018年 點擊此處
【2014.8.28——2017.8.27】
見山博物第一年目錄 請直接點擊此處
見山博物第二年目錄 請直接點擊此處
見山博物第三年目錄 請直接點擊此處
見山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