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促進局告訴本報,過去10年,小六學生的近視率維持在65%,小一生的近視率則維持在28%。青年方面,兩份分別就1982年和1995年入伍新兵的數據顯示,這些青年當兵時(19歲上下)近視率已經超過80%,近年來的情況也在百分之80多左右。
過去10年,本地小學生和青年的近視率都沒有上升迹象,顯示我國近視率可能已經進入飽和期。
隨著家長和學校越來越注重讓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再加上政府提倡全方位教育和取消小四分流,專家認爲今後的近視率可能會繼續趨于平穩甚至下降。
保健促進局告訴《聯合早報》,新加坡的兒童近視率是全球最高之一,過去10年,小六學生的近視率維持在65%,小一生的近視率則維持在28%。全國近視預防計劃通過每年爲學前、小學和中學生檢查視力、爲弱勢群體兒童提供眼鏡禮券和開展教育等方式,提高護眼意識。
青年方面,兩份分別就1982年和1995年入伍新兵的數據顯示,這些青年當兵時(19歲上下)近視率已經超過80%,近年來的情況也在百分之八十多左右。
多數人學生時期就開始與眼鏡爲伍,極少人成年後才會近視,因此,專門研究近視的新加坡眼科研究院近視研究主任蘇祥美教授認爲,學童和青年人近視率持穩顯示,國人的近視率可能已經進入飽和期,隨著學校和家長越來越注意讓學生多去戶外活動,今後的近視率還可能下降。
不過,這並不代表國人可對近視掉以輕心。蘇祥美說:“一旦患上近視就是終身近視,有老花眼的同時還是有近視。目前,大約三成年長者是近視,但今後我們的老年人口八成會是近視,所造成的社會和經濟成本不容忽視。”
上世紀80年代前後入學 近視率比前幾代人飙升
教育制度同近視率有著密切關系。蘇祥美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就發現,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入學的國人近視率比起之前幾代人飙升。
這篇針對人群而非個人展開的流行病生態研究發表在6月份的本地醫學期刊Annals,是首個分析本地人口在60年裏近視率變化的研究。
研究找出的大趨勢是,上個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入學的學生中,近視率隨著入學時間逐漸增加,前30年從30%緩緩上升到50%,自80年代起開始飙升至超過80%。雖然這本身並不足以證明教育是造成近視率上升的因果關系,但蘇祥美指出,之前的不少國內外研究都說明正統教育和人口近視率增加息息相關。
比如,原本在1947年都還完全沒有近視的愛斯基摩人,遷移到北美接受教育後,在1962年已有17%的學童近視,說明近視並非基因決定,而是環境因素造成。
本地的這篇研究指出,新加坡獨立初期的教育制度以強調生存爲主,到了70年代末開始改革,倡導因材施教。從1979年和1980年起,小四和中學開始分流,一些學校還從1983年起試行高才班等。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的蘇祥美認爲,競爭激烈的求學環境意味著學生花更多時間讀寫,較少出外活動,造成視力惡化。
丁慧君(36歲,公務員)的大兒子今年念小六,在小四時開始頻頻抄錯老師的板書,丁慧君這才意識到兒子近視,得開始跟眼鏡做朋友。現在,兒子的近視從原本的200度朝300度邁進。80年代入學的丁慧君小三就開始戴眼鏡,因此她對兒子也成了近視並不十分擔心。
“但是自從今年給他自己的專用手機後,我發現他每天差不多有兩個小時都在玩手機,這對視力肯定不好。我就告訴他,看一會兒就要望遠處,或者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