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庫醫療總監陳長慧教授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透露,眼庫這些年來的教育活動取得正面反應,去年的本地眼角膜捐贈數量達236個,比2015年的數量多出14個。開年至今,本地今年的眼角膜捐贈數量已達195個,數目令人鼓舞。
隨著較多病患家屬願意捐出往生者的眼角膜,本地有更多眼角膜移植手術采用本地捐贈者的眼角膜,適度減少對外國捐獻的眼角膜的依賴。
眼庫醫療總監陳長慧教授昨天在新加坡眼庫的年度宣傳運動上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透露,眼庫這些年來的教育活動取得正面反應,去年的本地眼角膜捐贈數量達236個,比2015年的數量多出14個。開年至今,本地今年的眼角膜捐贈數量已達195個,數目令人鼓舞。
不僅如此,截至今年7月底,已在本地進行的293起眼角膜移植手術中,有43%的手術使用本地捐贈者的眼角膜。去年全年進行的490起手術中,只有31%得以使用本地捐贈者的眼角膜。
陳長慧說:“本地的眼角膜捐贈數量呈上升趨勢是好現象,因爲這顯示有更多人意識到捐贈眼角膜的重要性,了解到每一個眼角膜都有可能讓其他國人重見光明。”
最理想情況是全部使用本地眼角膜
“這些年來,新加坡眼庫除了通過各種宣傳活動提高公衆這方面的認知外,我們也定期向醫護人員展開宣導工作,因爲許多專科都會接觸到末期病人,希望通過他們提高病人與家屬對捐獻眼角膜方面的了解。”
陳長慧坦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每名需要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的國人,都能使用本地捐獻者的眼角膜,因爲運輸的緣故,外國的眼角膜總是會比本地捐贈者的貴。
外國捐獻的眼角膜一般來自斯裏蘭卡、美國等國家。
爲提高國人對眼角膜捐獻與移植的認知,鼓勵更多國人對眼角膜捐贈持開放與積極態度,用大愛協助眼疾者重見光明,眼庫今年舉辦名爲“Say Eye Do 2017”的宣傳運動,通過首次舉辦攝影比賽,邀請公衆透過鏡頭捕捉日常生活中眼疾患者或許無法完成的點點滴滴。
這項比賽在過去兩個月共收到50多份參賽作品,最終由公衆票選出的20個作品進入大決賽,由多名眼科醫生組成的裁判團選出冠、亞與季軍。
最終脫穎而出的是自由平面設計師王一超(31歲)的攝影作品。他透過一個母親佩戴的墨鏡鏡片中反射出一個快樂寶寶的倒影,來表達“保護眼睛從小做起”的想法。
而在這之前,公衆也已透過面簿票選出他們最心儀的三個作品。獲得第一名的是由陳文韻(40歲,策展項目經理) 所拍攝的作品。她通過鏡頭巧妙地捕捉患有失智症的外婆,因動了白內障手術後不得不帶上厚重眼鏡的無奈。
所有進入決賽的20個作品,10月將在淡濱尼廣場與nex購物商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