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的位次上升11位,以90.4分位居第35名,在亞洲地區僅次于日本的東京(第13名)和大阪(第14名)。香港的排名下降至第45名。
新加坡的宜居程度隨著教育程度指標的提升取得顯著躍進,使我國在經濟學人智庫最新一期《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超越香港,成爲亞洲地區第三大宜居城市。這也是我國在這項排名中創下的最高位次。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針對全球140個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得出每個城市的宜居指數並進行排名。相比去年,我國的位次上升11位,以90.4分位居第35名,在亞洲地區僅次于日本的東京(第13名)和大阪(第14名)。香港所得評分雖未發生變化,但排名卻下降兩位至第45名。
全球排行榜上,澳大利亞城市墨爾本連續第七年蟬聯榜首,而飽受戰火荼毒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則位列倒數第一。
新加坡教育改善 “令人矚目”
我國在去年底公布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在全球72個參與評估的教育系統中居冠。《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報告主編柯彼斯塔克(Jon Copestake)指出,新加坡在教育領域“持續取得令人矚目的改善”,在此次報告中的教育程度指標取得高分,使我國的整體宜居指數上升,在調查創設的10年裏首次突破90分大關。
不過柯彼斯塔克也說:“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香港和新加坡之間有了10個名次的差距,但二者的分值之差卻只有區區1.6,兩個城市均穩居宜居城市前列。”
調查針對每個城市的穩定性、醫療、文化與環境、教育,及基礎設施五個領域的30多個定性和定量指標進行評估,將各城市在這些領域的表現分爲可接受、可容忍、不舒適、不理想和無法忍受五個等級。
除了新加坡,全球範圍內另有11個城市的排名上升。其中,亞洲城市占一半,包括中國的上海、文萊的斯裏巴加灣、柬埔寨的金邊、斯裏蘭卡的科倫坡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全榜名次下降的城市則有六個。
各城市名次上升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可大致歸結爲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文化服務的普及。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自10年前推出以來,全球經曆經濟危機、歐洲貨幣危機、反緊縮騷亂、歐洲和中東地區內戰、難民危機和恐襲事件等挑戰。這些因素都拖累了全球平均宜居指數,指數從2007年的76.1下降至目前的74.8。
然而,參與調查的140個城市宜居指數年均增幅僅有0.06分。雖然進步幅度不大,但仍是全球宜居狀況在連續10年下滑後首次出現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