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據外媒報道,富士康計劃在2月底前恢複其在中國大陸50%的生産,並計劃3月份恢複其在中國大陸80%的生産。但複工情況並不樂觀,據媒體消息稱,截至2月23日,富士康鄭州園區工人還不足3萬人,不到用工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由于國際貿易之間的問題,富士康也在尋求著“工業互聯網”的轉型發展道路,在最新財報中顯示,富士康的第一季度營業收入達到了801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3.12億元。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力的加強,富士康的業績保持穩定增長,在2018年的時候,這只價值2712億元的獨角獸成功在A股上市。從做電子産品代工到成爲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世界上40%的消費電子産品都由該企業代工,這樣的一個世界代工廠一直都處于外界輿論的中心。
爲了召回員工完成訂單,不造成更大的損失,富士康做了一些補救措施。2月15日,鄭州富士康推出“防疫返崗激勵獎”,激勵對象爲iDPBG鄭州在職員工(不含陽光工場),每人獎勵3000元。富士康深圳龍華和觀瀾廠區入職獎金從原本的3360元增加到了7110元。
甚至富士康還聘請了鍾南山院士擔當集團新冠肺炎防疫及複工總顧問,對富士康進行一系列顧問及指導。富士康如此的力度去激勵員工返崗,在過往均不多見。當然這一切都是爲了能夠抱緊蘋果的大腿,盡最大可能性交付新iPhone訂單,將疫情對蘋果新品的影響降到最低。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富士康産能不足50%,這顯然是滿足不了iPhone的市場需求。台灣《工商時報》稱富士康第一季度營收恐縮減約45%。
對于疫情對iPhone的影響,之前蘋果方面也已經提到了。蘋果在致投資者的聲明中稱,盡管其中國生産設施已經複工,但生産提速慢于預期,iPhone供應將受到限制,這將暫時影響公司全球營收。日前蘋果股價也下跌6%,創去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天風證券預計2020年一季度iPhone出貨量將下降10%。
蘋果全球供應鏈中的50%都在中國,富士康是蘋果最爲核心的組裝商之一,目前全球有90%的iPhone都是出自富士康在內地鄭州的工廠,富士康複工計劃難産,讓蘋果公司今年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據富士康方面最新公告來看,截至3月6日,富士康河南各廠區到崗總人數規模已達18萬,複工複産率超過80%。目前,公司多數供應商複工複産率也達到80%以上,可以滿足對鄭州園區的正常供貨。
富士康鄭州科技園表示,自 2月10日複工複産後,富士康鄭州園區目前複産率已超過80%,生産秩序已基本恢複正常,不會影響一些關鍵合作夥伴的生産供應。衆所周知,目前全球有超過90%的iPhone都是富士康鄭州廠區生産,這裏複工率的高低對蘋果這樣的合作夥伴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富士康緊急情況下的招人複工,好像將疫情的影響降到了最低,但和當初的機器換人的豪言壯語卻背離已遠。
機器換人之後
爲了實現從“血汗工廠”到“工業互聯網”轉型,自2018年以來,富士康接連陷入裁員風波。2018年11月,有媒體報道富士康裁員34萬名員工;2019年年初,網上又傳出富士康削減5萬名員工的消息。不僅是裁員,多地的富士康還取消了相關福利,比如取消班車接送。
早前“引進機器人”與“減員”就成爲富士康的兩大關鍵詞。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投入的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投入使用。比如在2016年5月,富士康將昆山工人數從11萬減少到5萬,直接換掉6萬工人。
問題出在哪?
機器換人計劃在標准化産品的生産中是可行的,所謂標准化産品即它的産品樣式、規格與生産程序大致固定,比如說當下急缺的口罩等防護用品就是標准化産品,又或者說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它的樣式與大小可以十幾年不變,用戶對這類産品的創新要求低,對品質要求高。因此,這類産品只要通過嚴謹的流水線設定,依賴機械臂進行簡單的流水線操作既可以代替人工。
如果一個産品的生産程序與環節能夠做到嚴謹與精密,那麽産品的品質相對可以保證,這同樣適用于機器換人。比如說,電視與汽車産品,這類電子産品,用戶對它們的創新要求其實並不高,而對産品的品質與質量以及安全性要求高。這意味著産品的生産流程、工序與標准可以做到大致固定。
但是機器換人計劃在用戶對産品創新要求高、品質要求同樣高的行業並不適用。智能手機行業就是如此。用戶對智能手機這類産品,一方面是寄予了一定的産品創新預期,一方面對産品的品質要求頗高。那麽這意味著它涉及的工序與産品制造流程特別複雜,對精細化操作要求高,簡單的機械臂操作可能無法達到用戶對産品不斷創新的需求預期。
精度問題是機器換人面臨的大問題。對于手機制造來說,手機精密的制造,核心組裝部分即便一個螺絲扣稍有差池,可能就是嚴重的品控事故,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精度不夠使得機器換人後,質量並不盡如人意。曾有富士康上的管理層表示,iPhone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麽高的精度,只要沒對准,iPhone和機器人都將報廢。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生産精度爲0.05毫米,而蘋果手機對生産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
同時,機器人工藝程序的缺乏也同樣是一個問題。質檢、排查等工作必須人工參與,機器無法替代。並且機器需要人工維護和修理,産生的經費也不容忽視。難用機器解決問題的富士康開始積極召回員工複工複産,但複工情況並不樂觀。
此外是産品在投入上市之前,有一系列的驗證與測試過程。新産品的驗證、新材料和組件的導入測試、新産品的設計決策與關鍵規格確認,一方面依賴蘋果與供貨商之間的緊密合作,但同時,它更依賴熟練技術工人與研發技術人員對這一過程做嚴密的測試與驗證,機器人無法代替這些必須要有人把關的關鍵步驟。
手機精密的制造,核心組裝部分即便一個螺絲扣稍有差池,可能就是嚴重的品控事故。如果機器人生産出來的手機出現故障與安全問題,那對手機品牌將是重創。當年三星Note7燃損事件,對三星品牌的打擊可想而知。
對産品的品質品控要求高之外,手機産品同樣是一個對創新要求非常高的行業,就從手機屏幕來看,從過去5.3寸、6寸、6.5寸發展到7寸“巨屏”,從LCD屏幕到OLED屏幕,從曲面屏、全面屏到可折疊屏幕等,這一切都爲了迎合用戶對于手機形態創新的需求。
在過去的幾年,富士康一手推動機器人普及,一手推動人員精簡,但也因此削弱了自身應對這種突發疫情的快速應對能力,簡單來說,大量員工裁減之後,它失去了應對黑天鵝事件的一種重要的反脆弱能力。
從手機行業來看,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複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人力來推動優化提升,去不斷測試優化推動生産流程的優化,這也使得制造業的經驗與創新理念得到沉澱與不斷優化,這些是主導制造業話語權的關鍵能力,這也是帶動高附加值電子産品制造業的發展,推動軟硬件融合創新的關鍵。
因此,這次疫情可以讓富士康反思,在機器人還無法完成人類的大多數工作時,它的機器換人戰略是否真的能解決它的成本困局。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富士康機器人換人的速度與技術人才數量、質量的儲備依然難成正比,這也是它當前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也是整個制造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困境。
這或許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也值得機器人行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