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世界並不太平,疫情在全球蔓延,美股熔斷,世界發生的故事一天比一天離奇。敘利亞戰火日趨嚴重,反恐戰爭,敘利亞內戰完全演變爲大國間的戰略博弈。正當全世界籠罩在疫情陰霾之下時,敘利亞人民則籠罩在槍林彈雨以及歐盟邊界的催淚瓦斯之中。
此次事件,機械故障也好,被擊落也罷,無疑是再一次把米格-29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自上世紀80年代服役以來該款戰機就飽受爭議,可以這樣講,一部米格-29系列的服役史就是一部墜落史。那麽米格-29的真實性能究竟如何?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今天我們就以米格-29的實戰記錄爲軌迹,爲您講述米格-29最爲真實的一面。
“支點”的誕生
米格-29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現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研發生産的雙發戰鬥機,是按蘇聯定義的“第四代”戰鬥機,北約的代號爲“支點”。米格-29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是蘇聯PFI計劃(先進戰術戰鬥機-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的産物之一(另一個是蘇-27),用以對抗美國的FX計劃(産物是F-15戰鬥機)。
米格-29首次披挂上陣是在1979年的蘇-阿戰爭,蘇聯空軍的米格-29擊落了四架阿富汗反對派的蘇-22攻擊機,但很明顯這次米格-29贏得並不光彩,蘇-22是典型的2代機,無論是在機動性,導航雷達等電子設備還是機載武器系統上,蘇-22和米格-29完全沒有可比性。就如同噴氣式戰鬥機對抗螺旋槳飛機一樣,再加上阿富汗反對派飛行員蹩腳的操作,米格-29的首戰贏的很輕松。
(旋風式偵察機)
在面對美國爲首的聯盟軍隊強大的電子戰,空中信息支援預警系統的壓力下,伊拉克飛行員能夠打出這樣的成績,至少可以給到及格。海灣戰爭不僅打疼了伊拉克,也給當時的中國敲響了警鍾,原來戰爭還可以這麽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99年,戰爭的陰雲籠罩著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上空,北約的戰機挂滿實彈呼嘯著,南聯盟“騎士”中隊駕駛米格-29升空迎敵。南斯拉夫共接收了16架米格-29戰機,還是蘇聯已經服役後的二手貨,其實在1996年就已經到了服役期限,但這是南聯盟現有的唯一一款與北約戰機不存在代差的戰機。
由于局勢動蕩等,南聯盟的米格戰機直到1999年還在服役。由于缺乏維護資金等原因,這十幾架飛機已經十分老舊了,能夠飛上天空的飛機也只有5架,飛行員雖然訓練嚴格,但是飛行時間嚴重不足(每人只有20小時),這樣一只戰鬥力的部隊顯然無法應對北約的多維打擊。
1999年3月24日晚,北約戰機開始大規模進入南聯盟領空,科索沃戰爭的首戰正式打響。南聯盟空軍飛行員駕駛的米格-29B在晚上七點鍾起飛,由于受到米格-29作戰半徑的限制,機場距離前線很近。
飛行員駕駛米格-29升空不久後,就瞄准了其最先發現的目標,但什麽也沒有擊中,不久,隨著機尾一聲巨響,米格-29被擊落,飛行員彈射逃生。從起飛到被擊落,飛行員幾乎沒有真正發現過北約戰機。北約戰機全程在E-3望樓的引導下實施發動超視距攻擊。
接著,第三架,第四架米格相繼被擊落。。。南聯盟空域成爲了北約戰機靶場。但米格-29在作戰中仍有可圈可點之處,那就是極高的跳傘生還率。即便如此飛行員們依然保持著高昂的戰鬥熱情。
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飛行員們發現米格飛機的故障越來越多,地面指揮也一塌糊塗,慢慢的就拒絕升空作戰了,南聯盟空軍司令維利科維奇曾在此時駕駛米格-29進行試飛,在後續的日子裏工程師們也“拆飛機、攢零件”的修理出可以飛的飛機,但在試飛的過程就失敗了,“騎士們”失去了他們的翅膀。
(被北約戰機擊落的米格-29殘骸)
在2008年的南奧塞梯沖突中,米格-29與與蘇-27相互配合,成功擊落了1架格魯吉亞空軍的蘇-25戰機。
(米格-29:我太難了)
時間來到了2020年,敘利亞空軍大約有40架“三手(俄羅斯-敘利亞-俄羅斯-敘利亞)”米格-29戰機用來對抗土耳其和美國的空中力量。3月7日,1架米格-29戰機疑似機械故障在升空不久後墜毀,飛行員Lounes Makedid准將遇難,但是目前還有地空武器擊落、土耳其或者美軍飛機擊落等多種傳聞,不管是哪種方式,敘利亞空軍損失了1架米格-29都是事實。
兩年前的3月3日,91歲的原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將軍與世長辭,林老將軍1985開始主抓空軍的裝備建設工作,80年代的中國空軍,主力戰機還是強5、殲7、殲8Ⅱ等二代機,快速追趕並逐步縮小與空軍強國之間的裝備差距,成爲了老將軍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長春航空開放日殲10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