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境靈山
靈山,雖不像西湖、桂林天下皆知,也不像泰山、玉泉中外馳名,但在京東卻也頗有盛名。尤其在三河市,有“靈泉漱玉”之稱,號稱三河八景之最。
靈山本是燕山分脈到此融結,突兀成峰。山雖不高,峰巒卻特別秀麗,東面與整個燕山相接,其余三面都是平原。山頂正中有一古塔,名爲靈山塔,建于遼代,距今一千余年。塔身5級,高13米,形爲八角,磚木結構。塔基下部砌磚爲牡丹、芍藥花樣,其花形葉脈,雍容大方;塔基上部砌磚爲連雲圖案,線條花紋,曲回跌宕。塔檐角上挂有風鈴,輕風一吹,叮當作響,悠揚悅耳。北山坡一片古柏,郁郁蔥蔥;南山坡喬灌相間,碧綠成蔭。南山腳下,靈山中學掩映叢林之中。靈山之麓,三面有泉,從石窦沙垠湧出,水清而甘,夏涼冬溫,飲後沁人肺腑,周身清爽。淙淙泉水,彙成一條小河,名爲小清河。小清河像一條玉帶環繞靈山九十九曲注入洳河。小清河兩岸,垂柳婆娑,輕拂水面;水底沙石似瑪瑙碧玉,圓滑光潔,紅黃白綠,分外好看;冬天清晨,泉水湧處,紫煙升騰,小河上面,潮霧迷漫,人若來此,如在雲海之中,令人心曠神怡。如不畏疲勞,登上靈山山頂,極目遠望,眼前展現出一片江南景色,恰似在北國的天幕上出現了一個個江南特寫鏡頭:古老的燕山山脈綿亘起伏,層巒疊嶂;一望無際的平原河渠縱橫,稻菽如毯;條條柏油公路車輛如梭,往來不絕。俯首山下,層林如帶,蝶舞鳥鳴,使人感到清幽妙雅,如入仙境一般。如此自然美景,引來曆代文人墨客詞頌詩詠。現錄前人詠“靈泉漱玉”三首如下:
鄉親們同意了小夥子的看法,就組織起來,在小夥子的帶領下跟青龍打起仗來。可是,青龍本領很大,結果幾次都被青龍用洪水打敗了。小夥子一看不成,決心到外地去學武藝。他告別了鄉親們,來到五台山當了和尚,修煉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年,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並借來了托塔天王的寶塔回到了家鄉,又把鄉親們組織起來去找青龍算賬。青龍哪把鄉親們放在眼裏,身子一擰,巨口一張,剛要吐出洪水,小夥子一個箭步沖上前去,大喝一聲:“孽障,休得逞能,今天叫你知道我們的厲害!”說著,祭起了寶塔,一下子壓在了青龍的頭上,寶塔燃起了熊熊烈火,燒得青龍“嗷嗷”亂叫,只好向小夥子和鄉親們討饒,小夥子對青龍說:“只要你答應我們三個條件就能了你。第一,四季送清水,澆灌瓜菜田;第二,吐出腹中寶,珠玉獻人間;第三,不許再霸道,永遠聽調遣。三條不應允,跟你沒個完!”青龍被寶塔壓得喘不過氣兒,身上都燒焦了,只好答應了三個條件。青龍被征服了,年長日久,龍頭變成了挺拔俊秀的靈山,寶塔至今壓在它頭上。後邊蠕動的身子變成了起伏連綿的燕山支脈。從古至今,年年代代,青龍始終按照人民的意志,日夜噴吐著清泉,滋潤著靈山這塊土地。從此,珍珠瑪瑙滿坡,翡翠碧玉遍地。靈山富起來了!
但是,在舊社會,財富並不屬于勞動人民。滿山金銀裝入了財主的腰包,遍地珠寶流進了富豪的倉庫。曆代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使靈山人民依舊過著悲慘的生活。據縣志記載,清朝同治元年正月,統治階級打著祭神的旗號,大興土木,增修靈山寺的正殿、配殿、戲樓和神龛座,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動用民工數百人,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到同治二年四月十五日才算完工。從此,每年陰曆四月十五日被定爲靈山廟會。此日一到八方香客到此拜佛進香,遠近商人到此兜攬生意,各行藝人到此演戲說唱。山上山下,人如潮湧,熱鬧非常。據老年人講,靈山寺氣勢雄偉,殿宇軒昂,建在靈山西坡半山腰上;戲樓在西南山腳下,人們可坐在山坡上看戲;正南山腰是宏偉的山門,有石階直通山頂寶塔。可惜,這些勞動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遺産,除了山頂寶塔以外,其余大部分被侵華日軍燒毀,在山頂修起了屠殺靈山人民的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