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媛張荔英
她擁有衆多標簽:民國風雲人物張靜江的千金,前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的夫人,巴黎的波西米亞藝術家,中國第一代女性油畫家,新加坡六大先驅畫家之一…… 但這些看似風光的背後,實則是她漂泊動蕩的一生。她一生的故事,幾乎就是20世紀華人的縮影。其繪畫成就及傳奇色彩,並不遜色于旅法畫家潘玉良。只是在她的故鄉中國,她的故事鮮爲人知……
01.
1906年,張荔英出生于浙江南浔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張靜江不但學問淵博,也酷愛藝術,在商場更是長袖善舞。因他仗義疏財,不惜代價資助孫中山革命,深得孫中山的器重,並與之成爲生死至交。其家族在清末民初,勢力遍布政、商、文化各界,可謂權傾一時,富可敵國。母親姚蕙,則是蘇州城裏的大家閨秀,能詩會畫,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底蘊和美學根基。
張荔英父母(張靜江與姚蕙)
張靜江和夫人姚蕙有五個女兒,個個貌美如花,冰雪聰明,號稱“五朵金花”。由于父親張靜江的貿易生意遍及歐美各國,所以張家姐妹從小便跟隨父母遊曆世界。在這種優渥的環境下,姐妹們既接受傳統禮教,又留學于異邦,沐歐風美雨,上承古典閨秀余緒之外,又別具西方之新姿。因而身上薰染出的那種自然爽朗的神氣、潇灑大方的儀態都讓彼時的上海人眼前一亮,並被奉爲時尚與摩登的典範,成爲滬上社交圈炙手可熱的名門淑媛。據史料記載,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社交晚宴,名媛名單裏就有張荔英姐妹。
“五朵金花”前排左起:芸英、芷英;後排左起:荔英、蕊英、茜英。
五朵金花中,尤以四小姐張荔英最爲出色,她的人生也最爲傳奇。
張荔英從小就立志要當畫家,很早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藝術天賦,爲此父母特意請了俄國的私人教師在上海家中教她油畫,自此與西方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張荔英在完成高中教育後,于1926年進入美國紐約的藝術學生聯盟正式學習藝術基礎,繼而遠赴巴黎的克拉洛西美術專科學校與比婁學院接受私人美術訓練。
張荔英《自畫像》1930年代初
1930年,年僅24歲的張荔英第一次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後來她的作品又多次入選獨立沙龍及杜勒利沙龍,受到藝評家的高度贊賞,巴黎的第如叠坡美術館還收藏了一幅張荔英的作品。
在20世紀30年代,亞洲女性畫家的作品能夠登上巴黎雄奇瑰麗的美術殿堂,是極難能可貴的,這對年輕的張荔英而言,無疑是莫大的肯定與榮耀。此前,華人女畫家中僅有方君璧獲此殊榮。
02.
正當張荔英的繪畫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的愛情也悄然而至。原本著爲藝術獻身、抱定獨身主義的她,在巴黎邂逅了她的真命天子陳友仁(Eugene Chen),並執意要嫁給這位她心目中的”天下第一美男子”。
這一年,張荔英24歲,芳華正茂,是巴黎畫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而陳友仁已55歲,原配妻子病逝4年,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已過,正過著艱難的流亡生活。但張荔英不以成敗論英雄,她看重的是陳友仁高尚的志節與品格。
民國外交家陳友仁
陳友仁,也是民國傳奇人物,曾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和外事顧問。祖籍廣東興梅,生于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早年在英國讀書,辛亥革命後回國。在他擔任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一舉收複了武漢和九江英租界,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石破天驚的大事情,也因此被譽爲”鐵腕外交家”。
然而,他們的婚事,遭到張荔英父親的極力反對。且不說雙方年齡懸殊巨大,陳友仁還與張靜江政見相悖,又長年流亡海外,居無定所,父親大人自然是心疼自己的掌上明珠。但虎父無犬女,“民國奇人”張靜江的女兒,注定也是一個奇女子。
張荔英雖然遺傳了江南女子的含蓄溫婉,但在她嬌弱的外表下,卻包裹著一顆自由不羁的靈魂。她崇尚英雄,性格剛強,全無一般豪門閨秀的文弱之氣,是個性鮮明的反傳統的“俠女”。
出于對父親恭敬,對自己坦誠,對愛情忠貞,張荔英鼓足勇氣致函父親,陳述她與陳君相晤,緣于孫夫人宋慶齡的引見。因彼此相知相愛,故而放棄了爲藝術終身不嫁的諾言。信中她語氣堅定地請求父親同意他們的婚事。當時,陳友仁也有一信同時寄給張靜江,表白他對張荔英的愛慕之情。
據說張靜江看完信後氣不打一處來,但這世上哪有拗得過子女的父母呢!
1930年,張荔英與陳友仁在巴黎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宋慶齡也以大媒身份趕到巴黎參加婚禮,當地很多報紙都作了報道。
伉俪情深(陳友仁與張荔英)
婚後,陳友仁仍被通緝,生活漂泊不定,但他們感情甚笃,婚姻不失幸福美滿。
新婚燕爾的巴黎,處處透著溫馨浪漫,連空氣裏都泛著絲絲甜意。每當風和日麗的時候,他們會攜手在塞納河邊漫步,並肩去盧浮宮觀摩畫展,或是一起參加法國的畫家沙龍……
風雨同舟(陳友仁與張荔英)
其實,陳友仁除了關心政治、愛好文學之外,對繪畫也有相當的造詣,所以全力支持愛妻的美術事業。不僅陪她到郊外寫生,親力親爲幫她操辦畫展,並隨時願意爲她擺姿勢,成爲張荔英繪畫生涯中無可取代的肖像模特。
《陳友仁肖像》
抗戰爆發後,陳友仁前往香港從事抗日活動。不料香港淪陷,他們夫妻雙雙被日軍逮捕,並被轉押送至上海軟禁于家中。在漫長的幽居歲月裏,張荔英始終與丈夫風雨同舟,不離不棄。期間,張荔英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爲丈夫畫了很多肖像畫,也以自畫像的形式,記錄下他們生命裏的苦痛悲歡和風雅獨自。
張荔英《自畫像》1946年
抗戰勝利前夕,陳友仁病逝于上海。那一年,張荔英38歲。之後,她又繼續被軟禁一年,直到二戰結束才被釋放。
此後,她以賣畫爲生,在上海、紐約、巴黎等旅居地都辦過畫展。作品中的簽名始終是”CHEN”。她與陳友仁結婚後,就隨了夫姓,英文名Georgette Chen是西方藝術圈所熟知的她的名字。其一生存世之畫作,統統沿用了夫姓。即使她後來短暫改嫁也不願改姓。如此深情,天地可鑒。
03.
1949年,張荔英離開中國大陸,隨身攜帶一幅自己創作的《北平風景》,連同她的故國心影,只身漂泊到了南洋。
《北平風景》1946年
1954年,應新加坡南洋美術專科學校校長林學大之邀,張荔英任教于該校長達27年之久,教授素描與油畫,潤澤了新加坡無數的莘莘學子。
曆經戰亂、軟禁、生離死別及種種風波以後,顛沛流離半生的張荔英深刻領悟到,沒有什麽比能在這平靜的新加坡安身、靠繪畫教學爲生來得更叫人安心了。
在張荔英看來,新加坡長夏無冬,風光旖旎秀美,海岸風平浪靜,最適合戶外作畫;而到戶外采景,正是她最喜歡的作畫方式。
于是,人們常見一個風姿綽約的女畫家,開著她那輛粉紅色小車,忍受著熾熱陽光的煎熬,穿行于椰風海韻中,只爲找尋一個可以入畫的好景。在那個鮮少有女性開車的年代,這實在是都市的一道風景,更是一個藝術家忠誠的從藝態度。而張荔英的小紅車,有時候也成了畫面的一部分。
《木船與老屋》
南下之後的張荔英,以其現代藝術美學觀及對油彩的娴熟掌握,爲20世紀的新加坡藝壇注入了一股清新活力,並成爲南洋畫派的女先鋒。她身兼藝術家和教師的身份,同時也是一位激勵人心的人物。
位于聖多馬徑11號的南洋美專
當張荔英第一次踏足南洋美專,便對這座古樸的校園一見傾心。之後,張荔英在此執教直到退休。她每年帶一個畢業班,每一個畢業班交到她手上,都會成爲她所說的“我最偏愛的一個班”;年底骊歌響起,她又會親手爲畢業生寫一篇離別感言。柔軟的文字裏,飽含了一名教師對即將離校學生的諄諄囑盼,對學校的自豪和愛護;也有一名畫家對藝術的解讀,對潮流的诠釋……
這樣的“離別感言”,她一寫便是20余載。除了每年帶一個畢業班,她還長期兼任英文秘書,協助校方處理相關事務,屢次在關鍵時刻爲學校立下汗馬功勞。
04.
時光知味,歲月沉馥。張荔英八十七載悠悠歲月,不僅桃李盈門,亦留下畫作無數。她別樣的人生,不僅塑造了她個人的禀賦,同時鑄就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讓她成爲20世紀亞洲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張荔英爲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繪肖像(1955-1956年)
她一生所繪,包括人物畫像、靜物畫與風景畫。其作品擁有完美無暇的筆法、暗淡柔和的色彩,及一絲不茍的構圖,以其精致和細膩而聞名。她的畫風深受塞尚和梵高的影響,並糅合了後印象派與野獸派兩家之長。但她並不盲從,而是以其獨特的美術天賦,深刻體悟西方美術技法與審美精髓,西爲中用,開創出清雅宜人、華而不豔的畫風。
《舢舨翩翩》1950年代
張荔英作品一直深受各方人士的喜愛,被收藏于法國、美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據說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就收藏了她三幅畫作。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新加坡政府視爲文化瑰寶,典藏在國家美術館內。還有一部分被拍賣,用所得資金設立了張荔英美術教育基金會,幫助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完成學業。當地美術界還認爲,她是第一個把法國印象派繪畫藝術引進亞洲之人。因此受到了廣泛的尊敬。
《風中荷花》1970年
1982年,新加坡政府授予張荔英國家文化藝術獎章,以表彰這位富有獻身精神的傑出畫家及美術教育家,爲新加坡繪畫藝術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985年,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屬下的國家畫廊,爲張荔英舉辦了“新加坡先驅畫家:張荔英1985年回顧展”。這是張荔英一生中規模最爲盛大的展覽,一口氣展出女畫家172幅作品,連紀念冊也被索取一空。
三年後,國家畫廊還爲張荔英做過一次口述曆史訪問。記錄下她生命中的一個個重要片段,爲後人研究張荔英提供了珍貴的文獻依據。
《熱帶水果》
南洋,是張荔英生命的最後一站,也是她創作生涯的巅峰時期。她筆下的風物景致皆展現了女畫家在新加坡生活中的平靜滿足、對小事物的欣悅之情,及安身立命的歸屬感。
2013年,張荔英創作的《蓮花頌》,在香港蘇富比以916萬港元落槌。這不僅是張荔英創作生涯中最爲出色之作,還是至今拍賣史上最大尺幅的張荔英作品。
該作品是女畫家在自家花園,面對一池荷花,以一支性靈之筆,幻化出一幅和平恬靜,充滿禅意的不朽之作。畫面中蓮花搖曳的風姿,宛如交響曲的高低音符,充滿著甯靜、溫暖的神采。而蓮花乃佛家安靜之物,聖潔之花,象征品格高潔,慈悲憐憫、蘊含般若之力量。
《蓮花頌》,1962 年,長近1.5米
所謂,文如其人,畫由心生,張荔英就是這樣一位忠實于藝術、品格純正、超逸脫俗、性格外柔內剛的傳奇女子。
1993年,張荔英離別故國近半個世紀以後,在新加坡溘然長逝。
爲紀念這位“國寶”級的女畫家,2015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攜手亞洲新聞台拍攝了紀錄片《張荔英的世界》,作爲新加坡建國50周年的獻禮片,並以此向這位傑出的藝術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