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不少國家和城市決定封城或關閉邊境,當中包括意大利、丹麥和馬來西亞。雖然在疫情發展初期新加坡政府曾強調不能自我封閉,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毅然決定關閉邊境以控制疫情進一步擴散,新加坡是否也可能這麽做?
對于這個問題,領導新加坡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的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作出了回應:
1:新加坡必須考慮各種遏制疫情的方式,因此不排除關閉邊境的可能性,這取決于全球和本地的新冠肺炎疫情;
2:如果新加坡將現有的防疫措施都落實到位,就沒必要采取這樣極端的手法,這也是新加坡政府的目標。
3:針對鄰國馬來西亞的關閉邊境措施,新加坡政府已啓動各個部門解決問題,也會爲受影響雇主提供財務援助,讓企業能繼續經營。
1
新加坡要繼續做好抗疫三層措施
根據新加坡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組長黃循財的,新加坡目前有三層措施:
邊境管制和旅遊建議;
追查曾與確診病例有接觸的人;
減少社交接觸。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新加坡政府及時采取高效措施,禁止疫情高危地區旅客入境、嚴查持有工作准證入境申請的事宜、加大對確診病例的追蹤力度、將14天隔離假上升爲強制的居家令……
新加坡監測疾病的能力比較高,出現第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時,政府立刻組織一支140人的團隊,負責詢問病人活動史,找出曾與病患密切接觸者並加以隔離。密切接觸的定義是和確診病患距離2米內並共處30分鍾以上的人。
新加坡衛生部(MOH)找到與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方式包括要求航空公司交出乘客名單、從監視器畫面追查病患到過哪些地方,並請警方協助搜查。新加坡民衆普遍能接受政府這種侵犯隱私的要求,因此有助于追蹤疫情。
在新加坡隱瞞疫情和提供不正確的資訊都是違法的。違反隔離命令的民衆可處以最高1萬新加坡元的罰金,或最高6個月監禁,甚至可能同時遭受這兩種刑罰。
新加坡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旅行禁令,盡管這對身爲全球交通樞紐的新加坡造成沉重經濟損失。
而這些措施也將隨著疫情的變化而調整,黃循財表示:
如果我們把現有的措施都做得最好,我不覺得我們須要走到關閉邊境這地步,這是我們的目標。要是情況惡化,新加坡可考慮短期關閉學校或工作場所等其他措施,不必非要關閉邊境不可。
雖然疫情在全球已一發不可收拾,但黃循財認爲遏制病毒仍非常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前也呼籲各國不要放棄遏制病毒,而新加坡也在竭盡所能阻止病毒擴散,但他承認所須采取的措施難免會帶來巨大經濟沖擊。
黃循財指出,新冠肺炎是“雙重危機”,是公共衛生危機同時也是金融危機。全球除了須要協調公共衛生方面的努力,也須要合作應付這場與日俱增的金融危機。“這或許是近代史上首次有供應鏈受到如此大的沖擊,全球的國際旅遊業也幾乎停止。”
他說:“如果全球約有兩成至一半的人口感染冠病,死亡率爲1%至2%,全球會有上百萬人死亡,這是現代史上從未有過的人類悲劇。這場危機的規模就是如此。”
2
本地輸入型病例激增
3月17日新加坡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再上單日新高——單日新增23起,其中17起從境外輸入,不少是從外國回來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MOH)發布的公告顯示,這些輸入型病例去過多個國家,包括德國、意大利、瑞士、日本、英國、法國、美國、奧地利、西班牙、挪威、丹麥、瑞典、菲律賓,以及葡萄牙。
盡管輸入型病例不斷增加,不過黃循財認爲“輸入型病例這個詞看似在指入境旅客,但其實不然:
我們這幾天看到的大部分輸入型病例是新加坡人、永久居民和長期證件持有者。他們住在新加坡,出國後在海外被感染,然後回國。
昨天列爲輸入型病例的新加坡公民有7人,永久居民有2人,持有長期證件如工作准證的外國人有4名,分別來自英國、瑞典、法國和美國。其余境外輸入的外國人病例有兩人來自印度尼西亞,加拿大和印度各一人。
3
延後所有不必要的出國行程
新加坡過去幾天的新病例主要從國外輸入,雖然多數都負責任地看醫生,有關部門也能找到他們,但只要漏掉一兩個病例,病毒就可能廣泛傳播。因此爲了控制新加坡的境外輸入病例數目,黃循財也再次呼籲新加坡人遵守3月15日發出的最新旅遊警告,延後所有不必要的出國行程:
若沒必要出國,請不要在這段時間到國外,這會爲大家帶來風險,給自己、家人和身邊的人帶來風險。
若新加坡人仍決定出國,他們就得自己負責任,因此新加坡勞資政三方已經發出了指導建議,任何雇員若仍決定出國,雇主有權要求雇員用自己的年假來履行居家通知或缺席假,且雇主也不能獲得在疫情期間每天100新幣的補貼。
如今歐盟已經決定暫時關閉邊境30天、俄羅斯將全面封關至5月初、加拿大禁止美國公民以外外國人入境、法國封鎖全國禁止非必要出行、德國關閉所有非必需品商店、美國舊金山市要求除必要出行外全民留在家中……類似的新聞不絕如耳,反而是WHO以往反對關閉邊境的建議、輿論對封鎖限制自由的爭論卻愈來愈少有聽聞。
目前各國實行的管制措施大致可以分爲三種:
關閉邊境,在國家的層面而言,即不同程度禁止來自傳染病流行國家或地區人士入境的做法,目標是將病情隔離在該地區,以阻止或減慢其傳播;
封城,在城市或某一地區的層面而言,即不同程度封禁來自傳染病流行地區人士進入國境其他範圍的做法,目標是將病情隔離在該地,以阻止或減慢其傳播;
封鎖,在社區的層面而言,即不同程度阻止或減少區內民衆接觸感染的各種措施,目標是將病情隔離在染病的個人或小群體中,以阻止或減慢其傳播。
無論是關閉邊境、封城還是封鎖,皆是隔離政策的一種,只是範圍和對象不同而已。“隔離”正是將傳染病封鎖在一定範圍之內,以阻止或減慢其傳播的做法。
法國總統馬克龍3月16日宣布全國封鎖15日,以10萬名軍警禁止民衆非必要外出。(圖片來源:路透社)
上述三種管制措施之間的具體抉擇,當然就現實情況之不同而各異。例如,當疫情已在甲乙兩國普遍流傳,而且兩國可預期的國內抗疫進展差距無幾,關閉邊境則已無必要,反而國內的封鎖卻更爲明智。因此,歐盟之中諸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家,又或者美歐之間,其實已再無關閉邊境的必要,反而應著重國內封鎖。
如果我們不考量任何與阻止疫情擴散無關的因素的話,最極端的隔離方法無庸置疑能阻止疫情擴散,因此反對的理據通常來自與防疫並無直接關系的考量,當中有兩大層面:
實質層面,即所造成的得益及不上其所造成的損失,這通常是指經濟損失,也可指各種連帶損害,例如人們封鎖在家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等等;
非實質層面,最主要來自國與國的外交關系、國內族群之間的矛盾、政治爭議、意識形態的堅持等。
當然,最具成本效益的隔離,是隔離病毒于其滋生之地。然而隨著疫情快速且廣泛的傳播,如今落實嚴厲封鎖、盡量實現由政府以財政措施幫助所有受影響的人和企業度過難關,已是任何國家不能逃避的抗疫之路。
對于新加坡這樣的外向型國家而言,
穩固國內的疫情發展態勢固然重要,
但接下來的抗疫表現如何,
也更將取決于國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