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中國的工廠要是再不複工,好多歐美人就結不了婚了。
全世界80~90%的婚紗、西式禮服都産自中國,特別是定制婚服,優質的布料和複雜的手工藝都是在中國産出。
現在生産雖然在逐步複工,但婚紗供應不足的連鎖反應,恐怕還得維持好一段時間。
婚紗買不到,實在不行還可以用別的禮服代替,或者推遲婚禮,可墓碑買不到,就比較讓人著急了。
最近在日本就出現了墓碑斷供的現象,同樣是因爲工廠停工、不得不延遲發貨,當地的客人只好排隊等待購買。
比如,美國雖然號稱醫療水平全球領先,但在醫藥産品供應上卻高度依賴中國,有97%的抗生素從中國進口,現在已經出現部分藥品短缺情況:
反正商家再牛,品牌再厲害,也得等中國工人逐步恢複上班了,才能量産。
比起上面這些産品短缺,更讓人憂慮的,是全球正在面臨的“口罩荒”。
畢竟疫情之下,口罩已經成爲全球人民的必需品+硬通貨了。
包括韓國、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相繼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但即便這樣,各國的醫療物資還是普遍緊缺。
前幾天,德國還以禁止出口的名義,攔截了一批瑞士從國外進口的防護口罩:
結果還沒等這事了結,幾天後,德國又把瑞士從中國訂購的手套給扣下了。
心疼瑞士人民一秒鍾,德國看來扣物資扣上瘾了。
還記得,當初在疫情最爲嚴峻的時期,面對物資短缺,我們也是産量不夠就只能加班加點,生産線不夠就多開多建,十幾億的缺口,強行靠著那股勁給補上了。
據工信部此前披露數據顯示,在疫情以前,我國口罩的最大産能爲每天2000多萬只。
而2月29日,這個數字達到了1.16億只。
說到這裏,我想起央視在09年出品的一部紀錄片,它很好地诠釋了今天的“中國制造”之所以領跑全球的原因——《跨越中國制造》。
節目組深入多家工廠,拍攝內部工作畫面,不喊口號,不煽情,只是客觀地記錄一線制造工人的日常。
中國香港一家主要做出口外貿業務的公司老板,在接受采訪時坦承:這是個很拼搏的行業,基本運作模式就是大量雇傭當地教育水平很低的底層人士,大家拿著微薄的工作拼命幹,當工資水平升到一定程度,工廠就會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運作,周而複始。
他在這部紀錄片裏也現身說法,講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從一塊玻璃的差價上嗅到商機,繼而打通供應鏈,從小廠子做起,一路成了今天的“玻璃大王”。
同樣的,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也有無數像曹德旺一樣的商人,發掘出中國制造業優勢,從各行各業推動了國內的生産制造發展。
中國勞動力多,所以平均人力成本低,這事不假,但制造業之所以優秀,歸根結底還是因爲中國人的勤奮和聰明。
有很多國家體量也很大,就想靠著廉價勞動力跟中國搶地位,結果工人素質不行,産品質量也不怎麽樣。
往往是等開了工發現,原料沒有,工人不上班,廠長不幹事,資本只能賠錢。
而且,做出口貿易的企業家,大多非常注重跟客戶的溝通,調整産品質量後,還會要求反複檢測,以提升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認同度。
正是靠著這種面面俱到的生産營銷,中國制造的産品,才一步步在國際站穩了腳跟。
當然,以上這些,還只是中國制造這個龐大概念中的滄海一粟。在業內人士眼裏,不但要思考成本利益,産品質量,生産效率,還要思考企業價值,社會責任,戰略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拍攝背景,正是08年金融危機。那一年,經濟動蕩,全球市場萎縮,中國制造業面臨了成立以來最大的挑戰。
不過時勢造英雄,中國也因此抓住機遇,逆風翻盤了。
這幾天,美股暴跌觸發了有史以來第二次熔斷,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一次,我們同樣面臨著危機重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