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阻擊使新加坡又一次上了頭條。
從疫情爆發初期的“佛系”動作引起紛紛討論,言之是否會重演武漢老路,到防控取得初步成效、單日出現零新增,再到出現新一輪輸入性高潮後采取更嚴厲的邊境限制措施和更周到的社會防護,新加坡步步走的紮實。看似考試複習不多卻仍泰然的優等生,引來世界關注。
截至3月19日12時,新加坡累計報告感染345例,零死亡,總出院人數124。其中,2月23日,單日零新增。 近日以來,新增呈現的較快增長趨勢以歐美輸入性案例爲主,這也與新加坡作爲開放港口的國家定位有關。
一 新加坡疫情防控爲何高效?
1) 政府反應迅速,信息發布透明公開。
從疫情在中國爆發起,新加坡就密切關注著疫情發展。1月31日,宣布暫停對對持有中國護照旅客的簽證發放,同時從中國回新加坡的本地公民、永久居民和長期工作准證和居住證的持有者需要14天的在家隔離期,工作單位也相應地給予這些員工14天的居家帶薪假(LOA);之後不斷調整措施,升級至強制居家通知(Stay-Home Notice),從大陸回返新加坡的人群必須14天內時刻停留家中;到今日爲止,除中國外,過去14天去過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和德國的旅客將不准入境,從東盟國家、日本、瑞士、英國的入境者需要自我隔離14天,發布會上多個部長也強烈建議本地居民延後非必要的出國行程。
同時,政府也通過衛生部網站、官方WhatsApp消息訂閱和權威媒體每日公布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及具體情況(性別、年齡、身份、國籍、旅行史和密切接觸史等)、及時辟謠;還在報章、電視、戶外等一切空間發布健康指南,號召居民不要恐慌,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衛生部網站的每日通知更新 2) 具備遠見卓識,防控未雨綢缪
羅馬遠不是一日建成的。新加坡的精英治理使得政府頗有遠見和憂患意識:在2003年的非典中受到重創後,新加坡就開始籌建國家傳染病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簡稱NCID)。經過15年的籌備,2018年12月,有著111年曆史的原傳染病中心CDC完成曆史使命,所有設施搬入新的NCID大樓。NCID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多層重要作用,可謂新加坡的“火神山”。(《從SARS到新冠病毒,在新加坡從來沒有什麽佛系》)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
新加坡政府在社會治理上也呈現出相同的智慧。在之前遭到恐怖主義勢力威脅的時期,政府就做好了全部准備,那句國防語中的“Not if, but when”(不是萬一,而是何時),意譯之下正是“時刻准備著”,叩擊著警鍾和心弦。
國防宣傳海報 3) 預警機制及時,醫療資源集中
如同上文提到的,新加坡不僅依據疫情發展隨時升級措施,事實上,早在1月初,幾家醫院即開始提示一線臨床醫生詢問旅遊史、及時上報、篩查、隔離;2月8日起,NCID所在的陳笃生醫院,所有肺炎病人,無論是否有旅遊史、接觸史,全部收入NCID;自3月5日開始,所有入境新加坡時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的人需采集鼻咽拭子樣本,接受新冠病毒檢測。
2月8日起,新加坡的疾病應對級別(CORSCON)調高爲橙色。橙色預警意味著疫情已出現社區感染的迹象,不僅入境限制、隔離監控愈發嚴格,各家醫院也采取了細化的分流措施以降低疑似病例進入院區造成交叉感染的風險。
社區醫療層面,應急防疫體系啓動,全島884家指定的公共衛生防範全科診所PHCS(Public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加入響應機制,張文宏主任所說的“武當”800診所即從此出(《新加坡800武當門診是怎麽來的?》)。這些診所依照嚴格依照流程對可疑病例進行基本篩查和判斷,共享醫療信息。經由PHPC轉去國家傳染病中心的案例,都作爲重點懷疑對象進行了核酸測試,以防漏網之魚出現。從診治流程、到工作區域結構、到醫護人員防護措施、再到財務補貼和藥物優先權,政府都給了這些診所詳細的指導和支持。
同時,在總理發表的講話中,也提到新加坡將做好准備面對病例激增,讓嚴重病例優先住院,輕症者診所就診或在家休息,醫院也空出病房時刻准備,將醫療資源的效率最大化。
4) 追蹤手段先進,隔離措施執行到位
從1月底起,新加坡在機場、陸路、海路關卡都設了專人專崗進行體溫篩查,符合疑似病例定義的都會從關卡直接送去國家傳染病中心進行病毒檢測。入境時,不僅需要填寫健康聲明表格和提供旅行史、密切接觸史,還需要提供在新的住址以便衛生部相關官員聯系和隨時抽查。
在病例追蹤上,新加坡動用了刑偵力量,通過電話記錄、打車軟件等對確診病例的行迹進行詳細調查(《我在新加坡打病毒》之鑒證實錄》)。因此本地幾大感染群都及時得到了確認和預警;而對于沒有遵守居家隔離或謊報旅行史者,也采取了如起訴、解雇、取消綠卡等嚴厲措施。
新加坡聯合早報相關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對幾大感染群和新增病例總結
二 新加坡醫療體制一覽
事實上,新加坡在此次防控中的突出表現,並非無本之末,其醫療體制優勢早就開始凸顯,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更加廣泛地得到了承認。
2014年彭博社發布的醫療體系排名中,新加坡全球位列第一;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 發布的“世界健康報告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三;新加坡是全球擁有最安全血液供應服務的國家之一。
所有這些,都是以整個醫療體系的機制健全、投入得當、運轉高效以及其作爲國民支柱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
1) 醫療開支及全民健保
從醫療開支來說,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新加坡全年醫療預算支出只占全國GDP的2%-3%(新加坡2020財政預算案數據),低于中國的6%-7%,更遠遠低于美國的16%-18%,而人均壽命達到74周歲,遠超除日本外的其他國家,新加坡醫療體系的高效可見一斑。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自豪地總結道,“在確保人人都享有必要的醫療服務的同時,我們不曾大量耗費資源,也沒有讓病人等待時間過長。”
國家爲國民提供爲基本及強制醫療保障,簡稱3M。3M指的是“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終身健保計劃”(Medishield Life)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在雇主爲員工所上的公積金中,保健儲蓄用于專門支付個人或家庭的醫療費用的戶頭;“終身健保計劃”則是國民用保健儲蓄戶頭的存款投保,確保他們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療和長期住院的高昂費用;“保健基金”則專門服務于無力支付醫療費的貧困國民,由政府每往保健基金裏撥款,基金收入會被撥到各個公立醫院,無法自行承擔住院費用的國民可以申請使用醫療基金。
在具體到每個人的支付中,政府也細化到了方方面面:
在公立醫院,政府對于公民和永久居民給予一定補貼,在不同等級病房的選擇上,級別越低補貼越多。A級(單人間)沒有補貼(但可以用公積金支付一部分);B級(二人間和四人間)和C級病房補貼,C級補貼最高。
相比而言,因爲沒有補貼,私立醫院沒有像公立那樣資源緊張、人滿爲患,但是費用也較爲昂貴,雖可以用一定限度的公積金(Medisave)報銷,但是總體賬單仍然高出公立。
一般去私立醫院進行診療的患者往往有商業保險支付(即綜合健保計劃,又稱IP,可以保障到私立醫院的各級病房以及公立醫院的B1級別病房費用以上),而上文所述的強制性保障Medisave的儲蓄額可以報銷公立醫院B2級別以下病房費用,可謂各級機構各司其職、各種保險對號入座,效率可見一斑。
在此次疫情中,政府開始負擔確診病例的所有費用;在大量出現輸入性病例之後,爲保證醫療資源不被濫用並依照國民優先的原則,外籍確診病例需自行支付費用,有效集中了醫療資源。
2) 醫療分級制度
新加坡采取的是醫療分級制度,即以社區醫療爲基礎,綜合醫院爲支撐、專科醫院爲補充的金字塔形結構。
其中,社區醫療提供基本保健、門診治療、婦幼免疫、轉診服務等,包括全島隨處可見的全科診所(GP Clinic)、區域性政府綜合診所(Polyclinic)和社區醫院(CommunityHospital)。
社區醫療體系中,全島共1700多家診所中超過八成服務是由私人診所和醫生提供的,余下爲政府公立診所(全島共21家),經由基層醫療機構轉診去綜合醫院的患者,將得到政府補助,反映爲賬單金額的扣減,以此有效地分診分流,緩解了綜合性醫院的壓力。
新加坡全國Polyclinic圖
上文已述,此次抗疫中,基層診所發揮了重要作用。即時、高效的響應機制和有效的防範追蹤,也可看出這些診所平日修煉的內功。事實上,全科診所在 “最近一公裏”就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上文所述,診所覆蓋全島,居民區更加密集,而且私立的診所比重很大,承擔了巨大的責任。
政府給出的疫情期間PHPC診所就診指導
新加坡社區醫院作爲醫療體系的中間架構,亦發揮著“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新加坡社區醫院是做什麽的?》)。一般輕症如感冒發燒,在上文所提到的諸多診所可得到醫治,難以解決的則被轉診至綜合性醫院,而社區醫院承接著從大醫院治療後需恢複及綜合護理的患者病例。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患者術後從醫院轉入社區醫院,能夠接受到密切監測護理、康複治療、甚至臨終關懷服務。社區醫院的工作人員除了受到家庭科培訓後“出科”的主治、顧問醫生(相當于主任醫師)之外,更有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醫療社工(Medical Social Worker)等協助患者的治療及康複。政府也制定相應政策鼓勵病人在社區醫院康複,從而避免過分擠占綜合醫院的醫療資源,使得社會資源充分整合和優化。
新加坡的綜合醫院可謂在金字塔頂端,診治接最爲疑難和複雜的病例,提供從急診、到專科門診和住院治療的系列服務。全島現有公立醫院8家,包括婦幼醫院1家和精神病醫院1家,其承接著全國80%的大病手術和治療(恰好與私立診所承接80%的日常門診量遙相呼應)。綜合性醫院,類似于國內“三甲”的分級概念。其中,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General Hospital)是新加坡規模最大、曆史最長的公立醫院,以其醫療可負擔程度和卓越的教學功能獲得美國權威雜志《新聞周刊》數據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第三的排名;此外,公立還有新加坡陳笃生醫院(TanTock Seng Hospital)、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ational UniversityHospital)、新加坡邱德拔醫院(Khoo Teck Puat Hospital)、新加坡樟宜綜合醫院(Changi General Hospital)和竹腳婦幼醫院(KK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Institute ofMental Health)等。
此外,還有坐落于各大綜合性醫院中的6間全國性的專科中心,涵蓋關于癌症、心血管、眼科、皮膚科、神經科及牙科的醫療服務,如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Cancer Center Singapore)、國家心血管中心(National Heart CentreSingapore)和國家口腔科中心(National Dental Centre of Singapore)坐落于中央醫院、國家神經科中心(Neuroscience Institute Singapore)和國家皮膚中心附屬于陳笃生醫院等。
新加坡全國公立醫院圖示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全球醫療“黃金標准”的國際聯合委員會品質認證(JCI認證),在新加坡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中得到認可,占獲得認證的亞洲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JCI的評定標准從以爲患者提供的服務(包括患者安全、患者治療、醫療持續性、患者家屬教育等)、醫療機構管理標准(包括感染防控、設施安全、人員資格、綜合管理)等368個標准予以仔細衡量,受到認證的醫院可謂代表了全球醫療機構的最高水平。從1997年起,全球至今有1005家醫療機構獲得認證(截止2016年中國有90家)。
另外,通過 JCI 認證以後醫院可以獲得國際醫療保險賠付,即符合條件的外籍患者可享受一定的國際醫療保險,大大幫助了醫院提高全球化程度和知名度。
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都有上榜,可見新加坡國家層面醫療的整體綜合水平。除了公立以上的醫院都得到JCI認證之外,私立的得到認證的有百彙醫療旗下的兩家伊麗莎白醫院(Mount Elizabeth Orchard; Mount Elizabeth Novena)、鷹閣醫院(Gleneagles Hospital)、萊佛士醫療旗下的萊佛士醫院(Raffles Hospital)、以及非營利性醫院安微尼亞山醫院(Mount Alvernia)等。
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
伊麗莎白烏節路醫院
鷹閣醫院
關于新加坡公立和私立醫院的比較和分野,相對客觀來說可以歸結爲幾點:
A. 支付制度不同
上文所述,政府對公立醫院給予一定補貼,在不同等級病房的選擇上,級別越低補貼越多;私立醫院費用可用公積金Medisave戶頭和商業保險支付;而對外籍人士,兩種醫院費用差別不大。
B. 預約制度不同
在新加坡的公立醫院,要看專家門診必須通過診所轉診,預約周期比較長;相對來說,私立醫院的專家預約較爲容易,不強求推薦信(從全科診所轉去私立專科的情況也大有人在)。當然,頂級知名專家的門診不好預約,在私立的也一樣。
C. 醫生與醫院的關系不同
在公立醫院(當地稱爲Government Hospital/ Restructured Hospital),醫生的以雇員形式受聘于衛生部控股(Ministry of Health Holdings)或醫院本身,這與國內大部分醫院相同。
而在部分私立醫院,專科的專家們並非雇員,而是合作關系:主任職稱的專家們在公立醫院執業多年後,跳槽至私立,將診所設在醫院內,醫院收取診所租金。在同一個患者的診治中,如果有住院手術情況,醫生向患者收取問診費、手術費,醫院則收取住院費、耗材、手術室使用等相關費用。典型代表就是百彙醫療(ParkwayHealth),旗下的伊麗莎白醫院、鷹閣醫院都居于亞太前列,還有40多個全科診所遍布全島;萊佛士醫療則有萊佛士醫院、萊佛士全科診所、萊佛士牙科診所等。
是否很暈?上幾張小編吐血整理的圖片,整個醫療體系中公私立機構的幾大門派歸屬馬上清晰:
新加坡醫療保健集團
(公立系統)
國立健保集團
(公立系統)
國立大學醫學組織
(公立系統)
新加坡百彙醫療示意圖
(私立系統)
新加坡本地大型連鎖診所集團示意圖
(私立系統)
此外,醫療人才的培養途徑、國家層面對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行爲監管等多個方面,在此不一一贅述,未來有機會適時繼續闡述。
三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新加坡作爲自由外貿港,對經濟全球化的依賴程度高,金融、投資、服務等是其支柱産業,平等、開放是其最重要的原則。如同評論說的一樣,“沒有封城的資本”。時至今日,新加坡在疫情的重擊下,也盡一切可能對抗其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施行業務連續性計劃 (BusinessContinuity Planning,縮寫爲BCP),采取人員分組輪流進入辦公室和在家辦公、盡量運用遠程會議等辦法,維持社會和經濟的正常運轉。
作爲東南亞甚至全亞太的精英治理典範,新加坡的醫療體制可謂他山之石。前瞻性、高效性,造就了一貫的優等生。而此次在席卷世界的疫情中,希望新加坡能夠與以往的成績一致,臨危不亂、平穩從容地保護社會,交付每一份答卷。
獅城醫見編輯組2020年3月20日 參考文獻來源:
疫情情況更新:https://www.moh.gov.sg/covid-19
新加坡醫療衛生支出:https://www.moh.gov.sg/resources-statistics/singapore-health-facts/government-health-expenditure-and-healthcare-financing)
新加坡財政預算案:https://www.singaporebudget.gov.sg/budget_2020
獅城醫見公益導診正在進行中
關于獅城醫見
請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