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和往常說的都很不一樣,他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老兵——鄧樞。雖然他的名字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但是他女兒的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他是河北邯鄲人,1921年出生,年幼時就經曆了那個年代大家都習以爲常了的父母雙亡,好在爺爺奶奶還在世,照顧了他幾年。兩位老人也相繼逝去後,他無所依靠,幹脆從軍去混口飯吃。
鄧樞年輕,腦子靈光,在軍伍裏又非常好學,跟戰友們也都處得來,1937年就考進了黃埔軍校,成爲黃埔的第14期生。1938年11月,他從黃埔畢業,以少尉軍銜上了抗日戰場。
正式參戰了,一般人到這裏就該講在戰場上如何如何英勇、帶領隊伍取得了什麽什麽勝利,但是鄧樞呢,沒有。從抗戰打到解放戰爭,鄧樞都沒能在史冊上留下什麽筆墨,1948年渾渾噩噩地跟去了台灣。
他生活的光彩,其實上正是在台灣島上開始綻放的。1952年,鄧樞終于熬到了一個中尉軍銜,一年後女兒出生,鄧樞滿懷喜悅之情爲她起名“鄧麗筠”,一杆杆美麗的竹子。
小麗筠很有音樂天賦,電視電影的插曲聽幾遍就會哼哼,媽媽做家務時在一邊播放的流行歌也深得她的喜愛,常跟媽媽一起唱。這或許有一些遺傳因素,因爲除了喜愛流行歌的媽媽,鄧樞本人也頗喜歡京劇,時時在家中唱上兩口,小麗筠嬰兒時期就很喜歡聽爸爸唱京劇。
隨著時間推移,局勢穩定下來,在大規模裁軍中,時任陸軍少校的鄧樞也不得不退役,一家人轉而開了一家小飯館過日子。在拮據的生活裏,歌聲似乎成了三人唯一的慰藉。而轉機,也是在歌聲中發生的。那天小麗筠坐在門口台階上,看著門外淅瀝瀝的春雨,還不太懂惆怅的她想起了電影插曲《飄渺歌》,不由輕輕唱了起來。恰此時一名音樂老師路過,驚爲天籁,馬上跟她的父母說,希望能教小麗筠唱歌。
幾年後,華語歌壇上一顆新星升起來了。但是很多人讀不好“筠”字,常讀成“均”聲,久而久之鄧樞也幹脆讓女兒改名“麗君”,避免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