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微信 ID:coollabs 作者 蛋蛋姐
今天,一個叫做塞爾維亞的國家上了熱搜
他們的新冠疫情很嚴重
只做了316例核酸測試
就已經有57例確診患者
(歐盟委員會出口禁令,圖源觀察者網)
更何況
他們的人均GDP只有5900美元
即使有渠道買
他們也沒有那麽多錢
擺在塞爾維亞面前的只有一條路
但令人奇怪的是
他們一直沒有選擇這條路
在伊朗、伊朗克
甚至是意大利都這麽做了以後
塞爾維亞才“小心翼翼”地選擇了這個方式
求助中國
他們的總統在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在電視講話中
他近乎哽咽地說到
“我們對于在困境中
唯一能提供幫助的人期望很高
那就是中國
我們請求中國提供一切幫助”
塞爾維亞總統幾近落淚的求助
也感動了中國網友
大家都跑到@塞爾維亞國家旅遊局的微博下
希望他們留一個捐款方式
(圖源@環球網)
武契奇總統既有擔當又誠懇的樣子
讓人心疼
他其實大可不必這樣
因爲中塞兩國,一直是兄弟
而他“不要錢”“購買物資”“請求中國”
也是因爲
我們是兄弟
塞爾維亞曾經的名字
叫做南斯拉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南斯拉夫就成爲了首批承認新中國的國家
盡管由于蘇、南關系的惡化
中國和南斯拉夫的關系比較緊張
但兩國間的交流一直在持續
1973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引進了南斯拉夫電影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但短短89天後
爲了阻止日軍攻打杭州
茅以升親手炸毀了大橋
當夜,他提筆寫下
“鬥地風雲金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
五行缺火真來火,不複原橋不丈夫”
也許正是因爲擁有太多相同的經曆
很多中國人盡管沒有去過南斯拉夫
但對于南斯拉夫人民
從心底有了親切感
但把中國人民和南斯拉夫人民
緊緊綁在一起的
是1999年5月8日的那一次轟炸
高德地圖的塞爾維亞
但以美國爲首的北約
仍然堅持以軍事打擊來威脅南斯拉夫
要派軍隊進駐科索沃
這是南斯拉夫的內政
你們怎麽能幹涉呢
他們當然不同意
最終,談判以失敗告終
1999年3月24日
在未經聯合國批准的情況下
北約對南斯拉夫發動了大規模空隙
軍營、防空系統
甚至是幼兒園、博物館和醫院
北約統統都沒有放過
據當時的親曆者
環球時報記者呂岩松回憶
鋼筋水泥的碎塊
從他眼前十幾厘米的地方落下
整個使館大樓內一片白光
濃煙嗆得人喘不過氣
大家在慌亂中
拉著床單和窗簾繩往下爬
有人下到一半床單斷了
有人從二樓高處跌落
造成骨盆破裂
有人被炸的滿面鮮血
有人神志不清
有人胳膊都斷了
隨後南斯拉夫救援人員趕到
雖然全力搜救
找到了所有人
但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
三位記者當場犧牲
另外還有20多人受傷
北大甚至出動校車輸送學生
有學生打出標語:
不考托(托福),不考寄(GRE)
一心一意打美帝
人們往美國大使館的窗戶上
投擲石頭
砸毀他們的汽車
把使館圍了四天四夜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20年
但留在中國人心裏的傷痕
並沒有消失
今天的塞爾維亞
也一直記得我們的付出
2009年5月7日
中國大使館被轟炸的10周年
塞爾維亞的首都
貝爾格萊市政府
在中國大使館的舊址前
豎了起了一塊紀念碑
紀念碑上用中塞兩種語言刻著
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並謹此緬懷罹難烈士
如今的塞爾維亞
被稱爲歐洲最親中的國家
他們是歐洲第一個
真正意義上對中國公民免簽的國家
是中東歐地區第一個
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國家
也是參與一帶一路合作
最積極的國家之一
有多積極呢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
流向東歐和東南歐的貸款
有三分之一都給了塞爾維亞
這個國家的許多鐵路和橋梁
都是和中國合作共建
橫跨塞爾維亞多瑙河的澤蒙-博爾察大橋
就是中國在歐洲承建的第一座橋梁
當地人把這座橋稱爲“中國橋”
有事發生的時候就用行動支持
2008年汶川地震
他們站出來捐款捐物
捐款總計達到10萬歐元
當中國新冠疫情開始爆發
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對中國冷嘲熱諷時
塞爾維亞選擇和中國站在一起
中國女籃本來要在佛山參加奧運會資格賽
但由于疫情原因,比賽無法正常進行
是塞爾維亞向國際籃聯提出
將比賽的舉辦地換到首都貝爾格萊德
當中國女籃抵達貝爾格萊德時
並沒有被強制隔離
而是在做好檢疫後可以進行正常訓練
塞爾維亞甚至將女籃的比賽時間
安排到了19時的黃金時間
2月26日
塞爾維亞外長訪華
成爲我國發生疫情以來
接待的第一位外長
3月6日
塞爾維亞《國防與安全》雜志
以“全世界欠武漢人民一句感謝”爲題
發表了文章
同樣,1999年
也炸醒了我們
在那之前,我們以爲
只要發展經濟,就能成爲強國
社會上甚至出現了
“把核武器交給美國換取自由”的言論
炸館事件
炸碎了我們的幻想
也炸醒了所有中國人
那一年,報考軍校的人比往年都要多
那一年,很多女生都報考了理科
那一年,是所有中國人藏在心底的恥辱
所以我想
正是因爲有了同樣的經曆
有了同樣的憤懑
中國和塞爾維亞
才更加緊密
患難與共,守望相助
塞爾維亞人民慶幸中國的幫助
而我
更慶幸生在這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