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梁王蕭選登基後,任人唯賢,休養生息,可等到國家剛剛富強之後,便撕毀當年和滑族立下的各種協議,反而征調林燮的赤焰軍,大舉進攻滑族。
滑族一小族爾,怎可能是大梁的對手,很快滑族舉族男子皆被屠戮殆盡,剩下的女子也被充入掖幽挺終生爲奴,如此血腥行爲,留在史書上的也只有降而複叛四個字而已。
雖然有諸多矛盾,可終究還不算是黨爭,更不至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大家在表面還是給各自留了一些體面。大家的情分還在,關系也還在,也會互相往來定娃娃親,言阙的第一個孩子大家都以爲是一位姑娘,不正是許配給夏家的長子,那位在琅琊榜裏最後才出現的那位寒濯麽。
可激化這個矛盾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帝的皇長子,林燮的親外甥,蕭景禹。
而在背後推波助瀾的,一個是謝玉,另一個則是出身掖幽挺,卻能把大梁攪弄天翻地覆得璇玑公主。
如此從小不曾受過一丁點冷待,如此從小不曾見過一丁點陰暗和暗流的人,那勢必性情也是溫順賢德,但也勢必不懂政治的殘酷性,不懂什麽叫潛龍在淵,不懂藏拙。
可如果真的這麽說來,那可能當真是小觑了這位後劇中連如日中天的靖王,都只能稍稍望其項背的祁王殿下。其實在我看來,祁王這樣聰明絕頂的人物,還當真不是不懂權謀,而是不屑于用那些陰狠詭謀罷了。
就這樣,璇玑公主鸠占鵲巢,不僅讓夏江視她爲紅顔知己,更是爲了她不惜和自己的同門師妹鬧翻,最後寒夫人難受其辱,帶著其子,遠走高飛,遠離金陵這樣的是非之地。
祁王府的威勢煊赫一時,廟堂之高,江湖之遠,都在傳頌他的賢明;林燮擁兵自重,在朝堂之上和皇帝的政見分歧,吵鬧的面紅耳赤,其他的朝臣,噤若寒蟬不敢一言一語。再加上林家和穆王府的聯姻,夏江爲求自保自然而然和祁王府林帥府走到了對立面,還有璇玑公主的推波助瀾,言皇後不甘勢落的枕邊風,謝玉急求上位的野心勃勃……
赤焰案發生那年,林殊已經十七歲了,倘若蕭選再不動手,再過兩年,穆王府和林帥府成功聯姻,到時候,林殊想要什麽時候變天,那大梁國的天,就變了。蕭選再想動這個樹大根深的林家,就沒那麽容易了。
而且林家,可不僅僅只是軍方的勢力過大,在朝堂上,他的話語權也是極大,想想當時赤焰案發生時多少人爲林家作保,想想夏冬的丈夫,聶峰都是赤焰軍的人。懸鏡司的高階掌鏡使,夏秋和夏冬這對同胞兄妹,勢必也是和林家交好。
哪怕林殊稍微有一點點這樣的心思,到時候就是陳橋驿黃袍加身的翻版了。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又或者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蕭選有所忌憚,實屬正常。
當然這也並非給這位冷酷心狠的老梁頭洗白,只不過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罷了。
如果說,林殊並沒有那麽出色,或者說只是一個傻子,纨绔子弟,那到林燮死後,那支集傾國之力,無敵于天下的赤焰軍,自然還是姓蕭的。那蕭選也未必有那般忌憚林燮,畢竟忠臣良將一代而終,他也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韪,更不用因爲赤焰案夜夜難安。
可林殊,十七歲便能上陣殺敵,不僅在赤焰軍中威望極高,更是被尊稱爲少帥。再這樣下去,赤焰軍只認林家帥府旗,不認梁王聖旨想必也是指日可待。
其實大家都知道,林殊,自幼跟隨祁王,對大梁國或者說蕭家王朝,應該是一點異心都不會有,可就算林殊沒有異心,那林殊的兒子呢?倘若到時林殊的兒子想要那張龍袍,那林殊會不會如同曹操那般爲他兒子鋪好路?人都是會變的,將一國之安危放在一家一姓的信任之上,這本身也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
在琅琊榜的第二部也就是風起長林中,更是將這樣的矛盾直接展示到大家的眼前。
這樣看來,林燮有錯麽?林燮肯定沒錯,忠義風骨,知權謀而不權謀。
而蕭選就一定錯了麽?也有錯,但是並非全錯。
而錯的,是那個家天下的社會,在家天下這樣的專權社會裏,是不允許像林燮這樣的臣子存在的。
琅琊榜是一樁悲劇,而悲劇的核心,大概就是家天下的專制社會裏,理想主義和專制主義的矛盾。
可能看到這裏大家就會明白,爲什麽秦始皇讓王翦出兵,王翦不惜自汙名聲來證示自己沒有野心,也明白了爲什麽曆史上那麽多功高震主的人,難以善終。
像郭子儀這樣功高震主卻又能全身而退的,又有幾個。
像諸葛亮這樣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又有幾個。
未完待續,接下來,來細講一下,赤焰案的開端,進行,和結束。
碼字不易,給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