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共享腳踏車市場短短一年內出現七家業者,不禁讓一些公衆懷疑市場是否逼近飽和現象。不過,受訪業者和學者認爲這個市場應該尚未飽和。
過江龍摩拜單車(Mobike)新加坡總經理孟繁星告訴《聯合早報》,經過公司市場調查,共享腳踏車的領域還在快速增長。
他說:“我們特地選擇新加坡爲首個進軍的國外市場,是因爲新加坡政府日漸推廣腳踏車的使用,而且我們的商業模式正好能配合。”
本地業者GBikes的首席財務官謝長恩則指出,去年在新加坡勞動隊伍爲360萬人。“若以每10人中有一人使用腳踏車,那新加坡可容納超過30萬輛腳踏車。新加坡容量如今還沒到一半。”
GBikes在今年5月進場,是設立四年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SG的子公司。
oBike創辦人石一指出,他們的目標是將公共交通使用者的四分之一轉換成他們的用戶,距離這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新加坡管理大學戰略管理學助理教授範平正博士受訪時指出,如果某地方的腳踏車,經長時間還是數量過多,造成剩余的情況,那才會是飽和狀態。
他認爲,應該給予這些新業者嘗試的空間,讓市場淘汰那些效率較低或不行的業者。
本地共享腳踏車市場發展迅速,在短短一年內就有七家本地及中國業者在搶占市場,市場人士預料,接下來還會有業者進場。
今年首三個月就有三個業者進入市場,分別是本地公司oBike,以及ofo和摩拜這兩家過江龍。目前,它們在本地各有至少1萬輛腳踏車,並積極在爭奪本地共享腳踏車市場。
隨後加入市場爭奪戰的本地公司除了GBikes,還有SG Bike。 SG Bike是由經營組屋維修和重新粉刷工程的承包商ISOTeam,以及原本在東海岸和白沙公園經營腳踏車出租服務的Cosco休閑公司創辦的合資公司。
另一家即將加入市場的是設立有七年之久,專門售賣電動腳踏車、電動輪椅等的Eco Biz International。公司網站寫到,它即將推出小白單車(Baicycle)測試尋求50名用戶,地點在女皇鎮到杜弗一帶,報名下個月底截止。公司負責人受詢時僅表示日後會做出宣布。
小白單車是中國科技公司小米旗下生態鏈企業的産品,今年初在中國推出,近期也進軍日本市場。
另一家提供共享腳踏車服務的是Neuron Mobility,它于6月在新加坡科學園一期展開測試,推出20輛腳踏車及50輛電動踏板車。公司創辦人王子滋說,他們推出腳踏車是爲了觀察用戶在和電動踏板車之間做出什麽選擇。目前數據顯示,用戶傾向于使用電動踏板車。
“我們的核心強項是電動通勤(e-mobility),因此會在這方面發展,短期內不會在腳踏車這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誰是市場老大?
首三家業者同時期進軍本地市場,腳踏車數量數以萬計,目前市場主導權花落誰家?
oBike回答《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公司應用下載量超過100萬次。
摩拜單車新加坡總經理孟繁星說,公司沒提供個別市場數據,但表示全球有超過1億個用戶。
盡管如此,市場占有率大致上能從應用下載量和排行榜表現看出倪端。
記者從谷歌的應用商店Google Play Store發現,oBike下載量介于100萬到500萬;ofo及摩拜則介于10萬至50萬。
蘋果商店沒有公開下載量數據,但第三方數據機構App Annie網站數據顯示,oBike的下載量曾高居榜首,ofo最佳表現是第二名,摩拜則是第15名。
由此推算,目前在共享腳踏車市場稱王的,相信就是率先在1月插旗的oBike。